当前位置:首页 > 五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教学案 - 图文
年级 五 班级 贾义军 课型 新授课(2课时) 课题 授课教师 1、草原(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学习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难点 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掌握课文内容。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是怎样的?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课《草原》(板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示标),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朗读一遍。(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一)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是怎样的?(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师:时间到,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2、指名回答,不完整可补充。 自然景色:“羊群??流入云际。” 师:你回答得很好,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草原的自然风景怎么样?(很美),师板书:风景美。这么美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出示课件)欣赏完草原的自然风光,相信你们对草原的美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练读。 2、师:时间到,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生评价) 师:欣赏过草原的美景后,谁来说说那的民族风情又是怎样的? 课前预习先设学计 后教过程设计 (指名说,不完整可补充)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那的民族风情也很美,(板书人情美)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再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二) 师:美丽的草原不仅景美,风土人情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指导(二)(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师:时间到,谁愿意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3、师:你们可真棒,说得都不错。这句话就是——(出示课件,公布答案) 蒙汉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美丽的地方太多了,清晰地空气,明朗的天空,碧绿的小丘,明镜似的小河??那里真是景美、人美、情也深啊!让我们赶快把这美丽的地方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背诵第一自然段,5分钟后比谁背的流利。 1、生自由背诵。2、师检查背诵情况。 品味探究: 当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堂了白色的大花。”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训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练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 达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标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检话说明了: 。 测 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课后 延伸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1、 草原 自然风情 民族风情 蒙汉一家亲
年级 五 班级 主备教师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课型 新授课(1课时) 授课教师 课题 2*、丝绸之路 授课时间 贾义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1、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1、认识9个生字,并熟练书写词语。 2、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生或优等生帮忙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课前预习先设学计 后教过程设计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 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说,不足他人补充。 学习第1自然段: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