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徐州市2016届高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章阅读 qqshu.cc
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后变化的到来。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无足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⑩ 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2.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话的作用。(4分)
13.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艺术研究中的伪问题
邵 宏
①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中,教授的价值是由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次数来衡量,这无疑标志着学术工业的全面胜利和纯学术的全面贬值。而面临学术工业生产过剩问题的艺术研究本身,其产出则充满了毫无学术价值意义的伪问题。
②有一类伪问题直接来自渗入语言的、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合名词。像“话语权”“颠覆”“元叙事”“主体间性”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熟,以致令被模仿者——大学教授们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至于像“人民性”“文学性”“时代精神”“后殖民主义”等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而追求理论表述上的统一。在我们的问题史中,像贸然断言“某某风格”之类的集合名词已经使我们的前辈大丢面子。狄德罗曾有一篇文章被人以“风格不像是他的”为理由从他的全集中删去;但在他的原稿被发现后,这篇文章又被重新收入了他的全集。凡?米格伦对维米尔作品一丝不苟的模仿骗过了多少声名显赫的批评家的眼睛。如果不是伪造者的坦白,我们将永远满足于对维米尔风格的高度概括而不会对这个集合名词本身表示怀疑。
③另一类伪问题来自日益学科化的倾向和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由于分成各“学科”和“系”,人文学科的整体性遭到歪曲。西方大学里有一种情形:在意大利语系里学习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比较文学系里学习十四行诗的形式,然而彼特拉克的拉丁文作品却无人问津。我们也面临到类似的问题:赵孟頫的诗由古典文学专业的人士来研究,而赵孟頫的书画则由艺术史专业的去研究。赵孟頫一经被古典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分割,一个代表古典传统综合体的赵孟頫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头脑的研究者阅读文本都定然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会将他带到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领域。只要不遭到学术的同行保护主义,那么这种研究就一定会有着令人振奋的前景。然而问题就在于以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为指归的学术同行保护主义。
④事实上,伪问题的来源与19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竭力比附自然科学的风尚有关。“文学科学”与“艺术科学”的说法便是明证。
⑤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之间作用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科学家须在知识的前沿阵
文章阅读 qqshu.cc
文章阅读 qqshu.cc
地工作,对他的评价最终在于他的发现。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知识,人文学家真正不同于自然科学家之处在他对了解与探索两者所持的价值观不同。了解王维、苏轼比对他们进行探索更重要。探索很可能没有新的收获,但是从了解中却能得到欢乐和充实。如果人文学科不必为了维护声誉而生硬地模仿自然科学,那么人文学家的许多麻烦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16.请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文中举出凡·米格伦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艺术研究的正确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蝙蝠掉落在地上,被黄鼠狼叼去,他请求饶命。黄鼠狼说绝不会放过他,自己生来痛恨鸟
类。蝙蝠说他是老鼠,不是鸟,便被放了。后来蝙蝠又掉落了下来,被另一只黄鼠狼叼住,他再三请求不要吃他。这只黄鼠狼说他恨一切鼠类。蝙蝠改口说自己是鸟类,并非老鼠,又被放了。这样,蝙蝠两次改变了自己的名字,终于死里逃生。
文章阅读 qqshu.cc
文章阅读 qqshu.cc
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
语 文 附 加 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 如 此 类 者 悉 难 胶 柱 恐 以 一 定 之 陈 言 误 泥 古 拘 方 之 作 者 是 以 宁 为 阙 疑 不 生 蛇 足。
(选自《闲情偶寄》)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闲情偶寄》是 ▲ (朝代) ▲ (人名)的著作。(2分) 2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填词之理”(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边城》中,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比赛,参加在河 中捉鸭子的运动??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B.《茶馆》中松二爷对宋恩子和吴祥子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 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从“灰大褂”“不能不请安”可见其胆小怕事的性格。 C.阿Q从城里凯旋回到未庄,向未庄的居民廉价推销他的赃物。赵太爷虽然怀疑这些 东西来路不正,但出于贪便宜的心理,还是通过家庭决议,托吴妈即刻去寻阿Q。 D.《飞鸟集》浪漫而又善良的思想中蕴含一种能够感化一切的信心:“世界以它的痛苦 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 “黑云受光的接吻时便变成天上的花朵”等。 E.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其中装疯既是为了避免叔父的猜忌,保护 自己,也是为了考验自己心上人奥菲利亚在重压之下是否还真的爱他。 24.简答题(10分)
(1)所谓“谶语”就是“预言”。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 元春、探春各做了什么谜底?分别有何预示?(6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东坡《赤壁赋》)描述的是《三国演义》 中的哪个人物?并请简述相关情节。(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章阅读 qqshu.cc
文章阅读 qqshu.cc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精辟的理论,强调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被解读之前,创作并未最后完成,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能动性、历史性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也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读者在对作品整体意蕴的辨绎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去理解,接受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意蕴及价值之间构成的关系极为微妙,既可能相符,也可能相乖。前者为“正解”,后者即“误读”。在后现代思潮下,有人甚至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此话不无道理。其中“误读”又有“正误”“反误”之异。当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时,读者的这种“误读”看上去便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25.什么是阅读中的“期待视野”?请结合原文加以概况。(4分) 26.“误读”对作品有哪些影响?(4分)
2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并请结合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加以分析。(7分)
文章阅读 qqshu.cc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