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及教学计划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调整对象:礼和仁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孔子】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