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全面小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与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xx“314”总体部署,推进xx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和行动指南。是xx如何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问题,在城乡统筹试验中,少走弯路,谋求更大改革成果,造福更多人民群众。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创新,最显著的特色是与时俱进,最突出的特点是求真务实,通篇贯穿着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思想。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1
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典范。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观点,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的战略方针和重大工作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突出“一个主题”、“五大创新”。“一个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力求实现中国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报告的十二个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思想红线,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支撑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纲领。旗臶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文献。十七大报告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理论创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观——和平发展观——党和军队建设创新观。就是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新的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做出了五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十七大报告的这五大理论创新,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五个统揽全局的基本观念、核心理念。一是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新时期的伟大旗臶与指导思想;二是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生长点,新时期统揽全局的指导方针;三是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和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突出的地位上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四是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
2
性、整体性,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五是旗臶鲜明地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和军队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大支柱与安全保障。一个主题、五大创新汇集在一起,使十七大报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成为指引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法宝和强劲动力。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党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相继面临着“革命”和“建设”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迄今为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继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理论成果:(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迄今为止的理论创新犹如四级“火箭”。毛泽东思想推动引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推动引领中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体制僵化、贫穷落后、发展缓慢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焕发生机活力,解决温饱并基本实现小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启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适应新阶段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引领中国走上科学发展道路,使中国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现代化。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
3
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的时代历史背景。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对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没有这些成就,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从2003年起进入这个时期。这个规律在我国当前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地区差距仍在继续拉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不和谐因素大量增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生产、食品、金融、粮食等安全日益突出。我们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就必须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观和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应运而生的。三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借鉴了国际社会的经验。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