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某纺织有限公司应急预案
测人员现场取样时,由现场抢险队员负责监护。监测方式可由便携式仪器监测。
2.7.2 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1)抢险队员与消防队员到达现场,由队长带领,穿戴防护用品由上风向进入危险区。
(2)对抢险队员进行简要交待,告知作业环境及危险因素、注意事项、联络方式。
(3)抢险人员分组进行救援,每组三人,两人行动一人监护,若行动人员不够,视情况增加人员。但必须有监护人员。
(4)用消防车向事故部位喷水,并及时开启喷淋设施; 2.7.3现场实时监测
(1)现场监护人员要密切注意现场情况的变化,随时向指挥部报告。
(2)监测人员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指挥部。
(3)现场出现危险征兆或事故难以控制时,监护人员或指挥部必须命令抢险人员进行撤离。
3.7.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应急救援队伍由指挥部统一调度,调度室通知队员所在车间,立即到事故现场集合,按预定编制进行分组,由队长具体指挥。
3.7.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1)扯断事故现场电源。
(2)切断火源:严禁事故周围区域动火。 2.7.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事故扩大,难以控制,指挥部决定现场人员撤离。报当地政府请求
启动上级预案。
2.8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对现场受伤人员,要立即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安全地方,视伤势情况进行救治,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2.8.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着,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2.8.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8.3吸入:通风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9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2.9.1事故抢险结束,由保卫科负责保护事故现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事故调查小组进入现场进行事故调查,对事故有关资料进行取证,对事故现场要拍照绘图。
2.9.2现场洗消由公司安全科负责,主要用大量清水对被污染处进行冲洗。
2.10终止、中止救援行动
2.10.1 当险情得以有效控制,事故危害消除和遇险人员获救后,由总指挥下达终止行动命令。
2.10.2 当由于救援中出现其它客观情况需要中止或者终止救援行动时,由现场指挥小组提出中止救援建议,报总指挥核准后,中止救援行动。
第三部分 现场处置方案
1.1事故特征
在企业正常生产活动中最主要的危险是火灾、机械伤害事故。
1.2应急组织与职责
车间成立应急自救小组,车间主任为应急自救小组组长,车间的全体员工为应急自救小组的成员。
发生事故时,在组长的领导下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员工有序的撤离事故现场。车间主任对全车间的应急自救负责,班组长对本班的应急自救负责,员工之间做好互保联保。 1.3应急处置
1.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发生事故时,事故现场值班人员立即汇报给调度室。调动室安排现场人员撤离现场,第一时间通知值班领导和主管领导并联系医院、救护大队、综合办、经营部、生产技术部等相关单位。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各种应急措施。
1.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3.2.1机械危害,相应的对策:
(1)制订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2)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3)进行合格的工艺设计。
(4)工作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注意观察。 (5)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6)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7)转动部位有防护罩(如外露的皮带轮、飞轮、齿轮、轴等)。 (8)运动部位的周围应设置防护栅栏。
(9)路面、台阶、安全距离、扶梯、照明、紧急停车开关及其连锁装置等的设计、保养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10)选购质量好的机电产品及其附件,并要把好安装质量关。
(11)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并持证上岗。
1.3.2..2触电危害,相应的对策:
(1)变电室建筑结构、变配电装置及线路严格按有关电气规程设计施工。
(2)按规定对设备、线路采用与电压相符、与使用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的绝缘,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3)使用有足够机械强度和阻燃性能的材料,采用遮拦、护罩(盖)、箱匣等防护装置,以及保护安全间距,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防止人体接近和触及带电体。
(4)架空线路、户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检修作业,应按规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根据要求对用电设备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 (6)在金属容器内进行检修等作业时,采用12伏电气设备,并有现场监护。
(7)电焊机接线端不能裸露,绝缘不能损坏 ,注意检测是否存在漏电现象。使用电焊时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注意夏季的防触电问题,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焊割要有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8)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类劳动防护用品或工具的采购、使用、保管、维修、检验、更新等管理制度;根据作业场所要求正确选择Ⅰ、Ⅱ、Ⅲ类手持电动工具,并根据有关要求正确作业,做到安全可靠。
(9)建立健全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应采取培训合格上岗、专人使用保管制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