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帽子竟不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兔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从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命运多舛、天性纯良、善良仁义。
(3)本题考查对传记知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判断是否符合传记的文体特点作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内容说出理由即可。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符合传记客观公正记录人物生平经历的写作要求,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当然,换个角度思考:文章记录人物事件充满传奇,甚至是离奇,很难说是客观的事实。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答案: (1)D
(2)示例一: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度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得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度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二: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事,令人感佩。
(3)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
第13页,共19页
以将本文作文杜衍的传记。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杜祁公杜衍,是越州人,父亲去世早,遗腹生杜衍,他的祖父很喜欢他。小时候,他祖父摘掉帽子,让他拿着,适逢山上的洪水忽然来到,家人都走散了,他的姑姑扔给他一根竹竿,让他用竹竿自己游泳。杜衍一只手扶竹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了很长时间,才得救,然而帽子竟然没有湿。
他父亲的前妻生有两个儿子,不孝顺不友爱,他们的母亲改嫁河阳姓钱的人。祖父去世,杜衍才十五六岁,他的两个哥哥认为他的母亲私藏财物用来嫁人,就公然索要,没有要到,就拿剑砍他,伤到了头。杜衍跑着投奔他的姑姑,姑姑把他藏到房屋重叠处的夹层上,流了几升血,才能够逃脱。于是到河阳去找他的母亲。继父容不下他,来往在孟、洛之间,很穷困,受雇抄写书札来生活。曾经到济源,姓相离的富民认为杜衍很奇异,把女儿嫁给他,从这生活用度稍微充足。杜衍中了进士,殿试第四名。等到他富贵了,他的兄长还活着,对待他们很有恩义礼遇。他两个哥哥和钱氏、姑姑的子孙,受到杜衍庇护当官的有好几个人,全为他们操持婚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7.【答案】本题考查诗歌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仿照示例,结合
诗歌内容及形式,可知加点诗句均为单字成段,“走”字四周空旷,范围广阔,与“笼”对比,突出“笼”的压迫感,结合语境,犹如飞鸟离开笼子的束缚,在广阔的天空翱翔;“鸟”字单独成句,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照应前面的自由,不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在的飞翔,同时也联想到作者是否也渴望这样的自由。据此来分析作答。 答案:
第14页,共19页
示例1:诗歌的分行和跨行,让“走”字独立成段。凝视这个字,“走”字四周皆空,与笼子里的狭小形成对比,让人想象鸟儿挣脱牢笼,飞向天空的样子,也许翅膀有些僵硬,也许飞行的姿态不够完美,但投向自由的心情如此急切。“走”字四周的宽广空间也让联想的时间延长--人一直注视着鸟儿飞走的过程,在久久的凝望中体验鸟儿重获自由的欣喜。 示例2:诗歌的分行,让“鸟”字独立成段。在对前一句“把自由/还给”的期待中,“鸟”字凌空而出,无羁无绊。凝视这个字,让人产生联想:得到自由的鸟儿会怎样?是呼吸自由的空气,张望四周,还是梳理羽毛,准备振翅飞向自己的天空?读者内心的欣喜与鸟儿一般不禁也想到,自己是否也该挣脱羁绊脱笼而去。 【解析】
非马这首诗的思维方式,同一般人相反:超越“物观”。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这叫“以实观物”,物我两“实”。非马的观物方式不同--所谓“反逆思考”,就是在艺术构思上对“实观”实行“反逆”,取“虚观”。“把自由/还给/鸟/笼”,便是一种“虚观”的超越。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在理解诗意及示例句表述形式的基础上,去分析揣摩加点字独立成行的妙处。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拟写。解答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
章的思路,了解人物的现状,然后判断其心理活动。从文中内容可知,前四个人都在分蚊子以减少被咬的概率,而第五个人进去后,他的想法不同,他是想到打死蚊子,来减少被咬的机率。而正是因为他打死了蚊子,造成了蚊子分不均而被赶了出去。由此可以看出,前四个人的愚昧无知,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由此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去描述即可。注意逻辑正确,语句通顺,语义明确。
(2)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寓意两方面来理解。从文章的字面来看,文题“除法”指的就是一种计算方式,就是文中人物在分蚊子时所用的除法算式。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发现,作者意在以四人的“除法”,来表现他们人性中丑陋、自私的一面,从他们因为除不开而赶走第五个人的行为,表现四人的愚昧无知,只会一味的推卸责任。这些也正是“除法”所具有的深层内涵。 (3)本题考查不同文本意象的比较与分析。《鸟笼》与《除法》分别是诗歌和小小说,《鸟笼》长于想象,《除法》重在叙事。仔细分析二者所表现的主要对象,《鸟笼》叙述失去自由的鸟儿,《除法》讲述惹人生厌的蚊子。两个生物,一个失去自由,惹人怜爱;一个则是扰人清梦,传播疾病,让人厌恶。然后再根据诗歌与小说要表现的主旨,分析二者在文中对表达作者情感的具体作用即可。 答案:
(1)这些人真是不可理喻,为什么不齐心合力把蚊子打死,而是忍受蚊子的叮咬呢?难道平均分担比彻底消灭蚊子好吗?这是怎样的逻辑呀!我是来解决问题的呀,反而把我赶走!呜呼,哀哉! (2)标题“除法”照应文中平分蚊子时的多个除法算式;除法指人的计算行为和过程,表现人斤斤计较的心理,揭示了自私自利的本质;除法指赶走第五个人,除掉实干家的方法,讽刺求平均、推卸责任思维的荒谬。 (3)分层赋分
第一层:理解浅表,对理解文本意义不大。
第15页,共19页
示例: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因为蚊子令人生厌,而鸟令人生怜。 第二层:通过联系,发现形象有共性,有助于理解文本。
示例: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蚊子具有象征意义,代表困难、障碍、压力,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承担的责任。鸟也有象征意义,指一切被囚禁,失去自由的人或灵魂。
第三层:通过联系,或发现文本写作特点,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或反思阅读方法。 示例1: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和鸟笼一样,都有超越具体事物的丰富意蕴,承载各自的寓意,两篇文章虽然短小,但都通过这样的文学形象来丰富主题。 示例2: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看似是烦恼与痛苦的原因,但真正让人痛苦的是转嫁痛苦的自私想法;鸟笼看似囚禁了他人,实际止也囚禁了自己,真正让鸟儿痛苦的是囚禁鸟的人。“蚊子”和“鸟笼”都让人审视人性的弱点。 示例3:小说中的“蚊子”让我想到诗歌中的“鸟笼”。蚊子和鸟笼都是作品思想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要品味这些形象的丰富内涵。各种文学形象也要相互关联,进行积累,行成一个文学的世界。 【小题2】 【小题3】
【解析】
一个人在一间房里被十二只蚊子叮咬,他想到的不是打死蚊子,而是找人进来分担被咬的痛苦,一直到他找进第五个人,无法平均地被蚊子咬,那四个人赶走了打死两只蚊子的第五个人,因为他的到来与打死蚊子,让大家再也不能平均被蚊子咬。小说以此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不知克服困难,彻底解决问题人。
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从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入手。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2)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 (3)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 (4)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角度入手。 (5)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 (6)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
(7)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第16页,共19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