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阅读后说出区域的概念。
2、 利用中国温度带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中国地理分区图等,知道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 3、 分析实例理解区域的特征。
4、 分析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相关材料,讨论后探究两个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并列表对
比,最后归纳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方法。
5、 补充阅读学习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6、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7、 利用书本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学习过程】
【活动一】阅读书本P2,结合PPT,总结区域的一般特征,并在书本相应处标注好。 【活动二】阅读书本P2~3,根据下表内容,在书本相应处作好标注。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异同比较 地理环境 相同点 地理位置 不 同 点 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都是 (地形)地区,都位于我国的 (自然区) 纬度位置:位于 附近 纬度位置:大致位于 海陆位置:我国 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海陆位置:我国 地区中部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土壤类型: 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矿产资源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土壤类型: 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活动三】
1、阅读书本P3第4、5段,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标注下表内容)
区 耕作方式 域 主要农作物 经农作物熟制 济业 渔牧业 发商业贸易 展 工业 长江三角洲 耕作业 水稻、 、棉花 一年 熟 发达 重要的 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耕作业 玉米、 、 一年 熟 西部 发达 落后 工业基地 2、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3、归纳总结:区域比较方法
(1)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
(2)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3)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
(4)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活动四】1、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
发展时期 早期 中期(农业社会) 后期(工商业 社会)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标注在书本P5)
【活动五】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②界线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回答(1)~(3)题。
甲 乙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2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 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
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
材料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甲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图乙是对煤炭产业生产流程模式的改造示意图。
甲 乙
(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推测一下会有哪些变化?
(2)在上图中的生产流程模式中,H是____________厂。简述该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
(3)随着资源枯竭,该区域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请你就这一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巩固训练】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鱼塘—台田生产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
3
犁田”等。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4、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升高,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获得再生。据此回答5~6题。
5、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D.协调→不协调
6、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7.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 生了哪些变化?
(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