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如何进行专题学习鲁迅专题学习定向定题
生(十号):(不确定地问)什么熟睡的人?(众学生和老师齐提醒:畸形社会中熟睡的人。)
吴:畸形,你们不会读作 ?? 是吧?好,你请坐(十一号),你(十号)请说。你评价一下她这个标题。
生(十号):因为她前一篇文章是从别人的文章中提取的,可能有一点限制,就是说自己的思想可能被限制了。而这个是她一个新的题目,可能会更好,尤其是那个“畸形的社会”,可能比较那个“奴性的社会”会更加新颖一些吧? 吴:新颖一点?
生(十号):就是特别一点。
吴(示意十号坐下):其实我觉得她“熟睡的人们”也挺好的,你(十一号)继续说下去。
生(十一号):我第一部分是想写,总写铁屋内熟睡的人,然后这里我是要说这些人虽然苟活于世,但只是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一群行尸走肉而已,或者说他们的灵魂正处于熟睡的状态,等待着别人的唤醒。 吴:好。
生(十一号):我想以这个来开头,说他们在等待别人的唤醒。然后第二部分我想写看客的话,写看客在欣赏着他们的痛苦,在旁边酒醉似的喝彩,甘于围观,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然后转为我们现在的话,现在的看客称之为群众,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是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是用来讨论的那种话题。然后我想再深一点,写第三部分的话,是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围观的人群里没有他们的孩子,没有他们的亲人,所以他们是心安理得地在欣赏这一场戏剧。 吴:嗯。第三部分。
生(十一号):然后再想想,现在围观的人们,他们也都是因为在里面被围观的人是他们所不认识的。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鲁迅的三篇文章为主,写它们里面的看客,一篇是《祝福》,一篇是《阿 Q 正传》,一篇是《药》。 吴:嗯,这三篇都很经典。好的。
生(十一号):第三部分就是从看客本身来说,看客本身就是一群任人驱使、任人宰割、任人奴役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是极其可悲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然后说看客是麻木的近于残忍,就是说奴性的社会使他们很麻木,对生活的愚昧和无知。然后,在这里我还想补充,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说看客是在欣赏别人的痛苦的话,我会引用到别林斯基所说的话,他说:“群众只懂得外部的戏剧性,他们不
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叉所唤起来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吴: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 生(十一号):不知道。
吴:不知道,谁能告诉他别林斯基是哪个国家的? (其他学生:苏联。)
吴:苏联?(指一学生)你说说看? 生:前苏联。
吴:前苏联?其实前苏联这个称呼很奇怪,前苏联是什么?查一查啊,我看在别林斯基前面常常加国家的时候是俄国,你们查一查,胡清秀同学也查一查。另外,当我们的思路出来以后,你们会发现写作有一个很奇怪的过程,对不对?思路出来了,提纲出来了,但是真正形成文字是一个 —— 众生:很艰难的过程。
吴: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我们祝福她能够把文章写好。好,下面十二号,有请十二号。
生(十二号):我写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吴:《祝福》中的祥林嫂。好,你说。
生(十二号):我想通过祥林嫂来看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 吴: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好,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在网上找这个的时候,我发现网上大部分帖子都是这样的 —— 把旧社会妇女的缠足现象的图片给列出来,我觉得旧社会妇女 —— 吴:缠足?嗯,你继续说。
生(十二号):我觉得旧社会的缠足现象对妇女影响是很恶毒的。 吴:很恶毒(生笑)。
生(十二号):然后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被这样一句话影响。那就是祥林嫂的几次灾难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温暖的,但是祥林嫂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然后我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写她几次灾难。在这些事件中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思想的一些影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影响。
吴:她这个角度很不错,从季节来考虑祥林嫂的命运。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她说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裹足,小脚啊。但是我想问大家一句,大家都很认真地读过《祝福》,老师也解读过,祥林嫂缠足了吗? (生议论纷纷)
吴:有?没有?有还是没有? 众生:没有!
吴:这个李舒同学说得那么肯定,她说没有。你说不知道吧?课代表说不知道。你想听我说吗? 众生:想。
吴:我好像也没看到哪里说她缠足。(有生附议),我推断,我同意李舒同学的看法,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啊? 众生:很能干活的妇女。
吴:哎,她干农活,手脚很大,原文中好像有这个说法哦,有没有,(指一生)你说说。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她刚来鲁镇的时候,描写说她手脚肥大,她干活抵几个男人干活,所以她留下了。如果她真的缠足的话,还怎么 ——
吴:还抵得几个男人?你想想这不得了的事情啊。好,我同意。 生(十二号):我并不是想说 ??
吴:你并不是想说,我知道。你是说那个关于春天的时候 ——
生(十二号):旧社会对妇女的影响太深刻,我感到,我觉得,我想通过祥林嫂写下这件事情。
吴:哦,你是受到缠足这个事情影响,就是对中国妇女摧残这样的一个事情,想到祥林嫂,继而去写祥林嫂,对吧? (生十二点头)
吴:嗯,行的。关于她刚才说得这个季节与祥林嫂命运的关系,哪一个来补充一两句?有没有?你们没认真看吗?你们在看的同时老师也在看哦。嗯?问你几个问题,你要写这个,那意味着你肯定看了某一则材料,其实我也看了,是吧?第一个,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是在什么时候死的? (众生:春天)
吴:是在春天的时候。原文中是“没了”。是不是啊?哎,这个“祥林没了”。而且基本上好像可以确定是孟春时节,是吧?这个她的儿子,就是她跟第二个丈夫,第二个丈夫叫什么来着? (众生:贺老六)
吴:哎,跟贺老六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儿子给怎么样了? (众生:给狼吃了)
吴:给狼叼了。也是在春天。初雪的时候,好像。对不对,也给叼了。那么,祥林嫂最后死 —— 死在 —— 什么时候呢? (众生议论)
吴:元夕之夜。过了元夕之夜我们说属于一个什么时节呢?迎接春天的一个时节对不对?那么也就是说 —— 祥林嫂的生命里面永远没有春天。你可以抓住他文章里的这部分来做文章。我觉得这个角度挺新颖的。当然也有人写过,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写。好,十三号。
吴:声音太小听不见。大家也要听你的。 生(十三号):我写的是《狂人日记》。 吴:嗯,《狂人日记》。
生(十三号,含糊不清地):鲁迅说主题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体现了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启蒙运动不被当时人所理解。就可以表现鲁迅对真理的追问。然后写到鲁迅的那种狂人精神,然后写到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再延续到今天的现实意义。 吴:你这样说大家听得明白吗? (众生摇头)
吴:就是你说《狂人日记》是写家族的什么? 生(十三号):家族制度 ??
吴: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是吧?那么然后呢追问什么呢?追问真理。追问真理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哦。追问什么真理呢?你能不能跟我们再说一说。 生(十三号):它是新的思想、新的发现。 吴:新的思想、新的发现,说完了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