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徐州区域特征
一、地理环境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
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二、历史沿革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徐州)。
日伪时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三、区划经济
徐州市自1983年起实行市管县的行政新体制,现下辖丰县、沛县、**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至2005年1月,共有镇、办事处157个。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90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42.1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05.88亿元,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625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084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0∶50.7∶35.3,调整为12.7∶51.9∶35.4,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4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见表1),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
表1: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 标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食品 # 粮食 油脂 肉禽及其制品 蛋
比上年增长(%) 1.5 2.6 2.4 -0.7 -3.6 -6.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