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10个省市2011年中考小说阅读题目及答案】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①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②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③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
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④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⑤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⑥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收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⑦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⑧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⑨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听得都非常认真。 ⑩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⑾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⑿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⒀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⒁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⒂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⒃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⒄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⒅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14分)
《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12.文章开篇点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从全文看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分)
13.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3分)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谜底揭开
14.你怎样理解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中“荣誉”一词的含义及作用?(3分)
15.文章描写了主人公受助后的一系列变化,这样写有何意义?(3分)
1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主人公“命运拐弯”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二)(14分)
12.(3分)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使情节有起伏,使故事发人深省。
13.(3分)学校上报受助名单 他得到了捐助 受助后他发生了转变
14.(3分)说明学校和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肯定;突出“荣誉”对后进生的巨大激励作用{揭 示出本文主人公转变的原因。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望了成龙,是中
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能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
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地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
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就去长征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吗,你爹妈送你到海边了?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
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
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上帝的福音书,迫不及待
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回彻底过了下独立的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
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答:
22.文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1分)表现了“妻子”的什么思想性格?(2分) 答:
23.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 答:
24.小说围绕“儿子”的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观。(4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