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福建省地理会考纲要(word版必修1) - 图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搬运堆积 C.流水侵蚀搬运 D.流水搬运堆积 3.下列地貌中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黄土高原 B.冲积平原 C.风蚀柱、谷 D. 沙丘 4.埃及金字塔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水的溶蚀 5.下列关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高大山系,多因褶皱而形成 B.泰山等块状山地,是因褶皱形成的 C.背斜不可能形成山谷 D.东非大裂谷是一个巨大的向斜 6.图1—4—l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下列地貌中,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而形成的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华北平原 C.台湾岛 D.马里亚纳海沟 图1-4-2示意我国某一区域岩层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a、b、c、d岩层年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a>b>c>d B. b>c>d>a C. c>d>a>b D. d>c>b>a 9.图示地质构造受外力作用易形成( )。
A.裂谷 B.块状山地 C.山谷 D.河口三角洲 10.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 )。
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沙丘、沙垄 11.崇明岛的成因主要是( )。
A.断层中地块上升 B.褶皱隆起 C.地层隆起 D.泥沙沉积
12.图1-4-3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则丁地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13.冲积扇常常形成于( )
A.河源地带 B.滨海地带 C.山麓地带 D.河流中下游 14. 下列地貌与其成因的搭配,错误的是( )。 A.峡谷——流水侵蚀 B.冲积扇——流水沉积
C.沙丘—一流水沉积 D.风蚀洼地——风力侵蚀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以内力作用为主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以东海域珊瑚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16.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长 D.风力搬动能力强 图l-4-2是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①代表的物质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
18.如果③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③的箭头b代表的是( )。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二、非选择题
19.图1—4—5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在地形上是 ,形成原因是 。
(2)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
判断依据是 ;在地形上是 ,形成原因是 。 (3)图中C处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是 。该处由于 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a、b、c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
9
(5)c处是否适宜修建水库?原因是什么?
(6)岩体发生断裂后,相对上升的部分发育成 ,如图中的 ;相对下降 的岩体常形成 ,如图中的 。 20.图l—4—6是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2.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30㎝的“竹片”(或者是 )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出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褶皱构造中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 23.某校地理研究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一段河流(图1-4-9),虚线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回答问题。
(1)该小组考察的区域的地形最可能是 。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 ,这是因为 。
(3)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 灾害,原因是
(1)甲图地貌名称是 ,主要由 (外力作用)形成。该地貌最可能出现在A、B、C中的 处。
(2)乙图所示A处河段特征:落差 ,流速 ,水能资源 。
21.图1—4—7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 AH段线路的形状呈“之”字形,其目的是为了避开 。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 延伸,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若无特殊需要,通常会把线路选建在 等地形部位上。
10
。 治理该河道的主要措施是 。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图1-5-1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植物合成糖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热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图示反映(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 ④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图示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调节功能 B.平衡功能 C.整体功能 D.生产功能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将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 )。
①大量砍伐森林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③海水体积膨胀④陆地外流区人海河水大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措施中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 )。 A. 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B. 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
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大。据资料回答 6~7题。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弓I起这些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 土壤 C.水文 D.生物
7.该资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易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生产性 B. 平衡性 C.差异性 D. 整体性
8.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气候类型区中,最适合水稻种植的是( ) A.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读图 1—5—2,回答9~10题。
9.图示范围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0.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由东向西降水减少 B.由东向西降水增多 C.由东向西气温升高 D.由东向西海拔增加
1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B.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C.绿洲农业多分布于盆地中部 D.风蚀、风积地貌广泛分布 图l—5—3是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3.自然带①一②一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起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于2008年12月23日晚抵达台北,住进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团团和圆圆抵达新家半小时后开始进食。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4~15题。 14.团团、圆圆在台北的新家所属的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15.台湾山脉从山麓到山顶拥有从热带到亚寒带的森林种类,被誉为“森林宝库”,影响其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水热组合
图l—5—4是沿海地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7.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 12 ℃,则该山地 的海拔不超过( )。
11
A.1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图1—5—5是我国杏树开花盛期物候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导致杏树开花盛期由南向北推后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9.造成石家庄与太原杏树开花盛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二、非选择题
20.图1—5—6是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②的气候类型是 ,自然景观①一 ②一③一④的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③为温带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这在北半球的 (填“高”或“中或“低”)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④一⑤一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4)请写出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自然带。
① ②
③
(5)福建省可能在上图的 (填代号)所示自然带范围内。
21.图1—5—7是我国北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 山脉,其自然带是 带。 (2)B地自然带是 带,所属地形区是 。 (3)C地为 盆地,其自然带是 带。
(4)A—C的变化,体现了大陆自然带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主要以 条件为基础。
(5)C北侧的天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这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
22.图l—5—9是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 (2)A处天然植被是 ,B处天然植被是 ,C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