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职业指导师案例分析题
求职信息登录到求职资源采集表中。
2、确定登录主体。一般情况下,信息登录是在信息收集完毕之后(通常是在对信息进 行一些梳理和初步审核之后)进行,为保证质量,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门负责登录工作。 3、设计供求信息的指标体系。(1)编制对个人信息表述的指标体系,如个人的基本信 息和求职信息;(2)编制对单位信息表述的指标体系,如单位的基本信息和招聘信息。 4、程序编制与审校。在这个环节关键是审校,包括登录时和登录后的审校。在审校时 要注意能应用各种检查规则,例如:单位基本情况中产业和行业的选择。选择了“制造业” 就只能选择“第二产业”。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二]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4.在小李的方案中,“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门负责登录工作”,这种做法是否恰当?为什 么?
(A)恰当:这是保证信息登录质量的唯一办法
(B)恰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备承担此项工作的实力
(C)不恰当;计算机辅助收集信息时,登录的主体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求职者
(D)不恰当;服务机构的招聘会、大厅等现场也可由用人单位或求职者直接完成信息登录 5.小李设计的供求信息指标体系是否全面?为什么?
(A)全面: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成主要工作任务 (B)不全面;还应包括影响职业供求的环境因素指标 (C)不全面:至少还应包括经济发展状况指标 (D)不全面;至少还应包括职业供求关系指标 6.就整体操作步骤而言,还应如何完善?
(A)在“确定登录内容”后,增加“登录内容审查”环节 (B)在“确定登录主体”后,增加“确定登录方式”环节
(C)在“设计供求信息的指标体系”后,增加“组织进行指标体系的试用”环节 (D)在“程序编制与审校”后,增加“信息发布,’环节 [案例三]
下面是某市2011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一部分: 201 1年第四季度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达7973家,招聘总量比上季度增加 2.3%,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求人倍率为1.22。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共 67502人,其中在业人员10549人,在学人员1032人,登记失业人员44404人(含新成长 劳动力2169人)(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85%),其他人员1 1517人。求职人数比上季度减 少2937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5%。2011年第四季度末登记失业率为4.6%。
职业指导师小张针对报告的这部分内容做了自己的解读。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三]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7.小张认为:本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两旺,失业率较高主要应是结构性失业造成的。这 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A)正确;通过求人倍率,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指标可做基本判断 (B)不正确;失业率较高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C)不正确;失业率较高主要是摩擦性失业造成的 (D)不正确:这些数据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8.小张认为:登记失业率4.6%属于结构相对指标。小张的看法对吗?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
还有哪个?
第 13 页 共 16 页
(A)对;求职人数比上季度减少2937人
(B)对;入场求职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85% (C)不对;求职人数比上季度减少2937人
(D)不对;入场求职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85% 9.下列选项中属于比较相对指标的是
(A)入场求职新成长劳动力占入场求职登记失业人员的比率为4.8% (B)求职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2.5% (C)求人比率1.22
(D)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中,在业人员所占比率 [案例四]
以下是某测试者的就业资源评估测试结果,请仔细阅读。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四]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0.根据测试者的测试结果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与多数人相比,测试者占有一定的就业资源,但就业很困难
(B)与多数人相比,测试者在主观因素、社会背景因素及信息因素具有明显就业优势 (C)针对测试者来说,在年龄、就业动机和家庭背景等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 (D)针对测试者米说,观念、一技之长和生理特征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就业劣势 11.下列职业指导师给予测试者的建议中,最恰当的是 (A)寻找些大公司大企业,跨专业就业
(B)充分发挥个人一技之长,实现特长就业 (C)改变个人风格,加强个人形象设计
(D)充分利用社会背景,挖掘潜在的就业资源
1 2.根据测试者的测试结果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家庭不能给予其过多的帮助
(B)测试者所学的专业或技能就业前景一般,学历不具有竞争力 (C)测试者还没有准备好就业
(D)测试者就业的意愿比较差,是指导帮扶的重点
第 14 页 共 16 页
13.下列职业指导师给予测试者的建议中,不恰当的是 (A)继续求学深造,或参加相关培训学习 (B)转变就业观念,多途径尝试就业
(C)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多渠道采集就业信息 (D)可考虑到中小城市就业,增强竞争力 [案例五]
为给某用人单位招聘高级人才,职业指导人员小赵为其撰写了一份面试的流程及内容: l、面试前的准备。(1)面谈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等方法深入了解招聘岗位和该类 职业的要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即岗位自身要求、组织要求和组织长期 发展要求,了解该类职业的综合发展要求;(2)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选定对高级人才 实施面试的考察维度、权重系数和具体标准分析;(3)填写制定《个人评估表》,首先简要 填写应聘者的背景信息,标明考察维度,其次详细研读应聘者的简历和相关资料,初步分析 应聘者的知识能力和工作经验特点,把针对个人需要在面试中特别考察和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填写在“个人测评要点”栏内。
2、预约面试。在面试时间安排上要注意征求应聘者的意见。 3、实施面试。实施面试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注意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敏锐地洞察应聘者在各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并善于把握双方交流沟通的方向。在每位应聘 者完成面试后,留下一段空闲时间,对其表现进行评分,并写出简明扼要的评语。 4、撰写面试评估报告。面试评估报告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部分。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五]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4.该面试流程中,忽略了对应聘者哪一方面内容的关注? (A)技能考核 (B)背景调查 (C)经验考察 (D)测评结果分析
15.面试前的准备内容中,职业指导人员小赵忽略了哪一方面的内容? (A)对应聘者施素质测评,并进行筛选 (B)面试场地准备,布置会场
(C)针对实施面试的考察维度和程度要求,选定具体的考核题目 (D)注意从语调、音高、言辞等方面区分应聘者内在的素质水平 16.实施面试的流程中,做法不恰当的是
(A)实施面试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宜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B)敏锐地洞察应聘者在各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C)在每位应聘者完成面试后,留下一段空闲时间,进行评分并撰写评语 (D)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案例六]
在给下一级职业指导人员做培训时,为了能准确的解释职业测评数据并提山建议,职业 指导人员老李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步骤:
l、确定采用的测评问卷。根据来访者的特点确定所采用的测量方式,选择相应的测评 问卷,比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或者职业兴趣等。
2、了解测验的常模构成。每个标准化的测验都有常模,包括分数的划分、常模团体等, 这也是解释测验分数的基础。
3、分析测评分数的构成。当由多个分测验组合成一个测验分数时,指导者要分析清楚 构成测验分数的分测验内容,以及给予具体的结果解释。
4、根据测验手册解释数据结果。根据常模和测评分数,以及相关的测验手册,对测评 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测评数据解释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的原则(2)客观
第 15 页 共 16 页
性的原则(3)定量性的原则(4)系统性的原则(5)发展性的原则。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六]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7.老李制定的流程中,缺少以下哪一个环节? (A)编写测评问卷 (B)提出诊断建议
(C)了解测试者基本信息 (D)了解测评的基本原理 18.测评数据解释遵循的原则中,描述不准确的是
(A)客观性的原则 (B)定量性的原则 (C)系统性的原则 (D)发展性的原则 19.案例中确定采用的测评问卷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A)正确;来访者的特点是选择测评问卷的前提 (B)不正确:应根据来访者的知识结构来确定
(C)不正确;应根据来访者的经验、学历、技能等多方面内容来确定 (D)不正确:应根据来访者的需求来确定 [案例七]
来访者小王,女,25岁。计算机专业,工作3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小型的外资公司 工作,属IT行业,任研发部助理,主要从事技术类文档整理,基础数据维护,技术人员后 勤支持类工作,比较稳定轻松。但自己对工作不感兴趣,感觉没有发展前途,希望对自己的 职业生涯发展重新定位。 基于小王的情况,职业指导师老李利用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对她的职业兴趣和就 业资源进行了测评,结果发现她的职业兴趣类型是高观念型,就业资源的总分为80。 如果你已明白[案例七]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20.从小王的个人背景和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他的主要问题是
(A)工作内容与个人职业兴趣有冲突 (B)所学专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C)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存在问题 (D)就业资源欠缺造成职业发展的困难 21.根据小王职业兴趣测试结果可以判断,下列哪种职业活动最适合她? (A)与管理有关,需要按照制度办事的职业活动 (B)与营销有关,需要说服他人的职业活动
(C)与技术有关,需要利用专业知识操作工具的职业活动 (D)与研发有关,需要个人创意的职业活动
22.面对小王的职业困惑。职业指导师老李是否应该评估其就业资源?为什么? (A)应该,因为就业资源优劣会制约个人的生涯选择 (B)不应该,因为就业资源与职业定位没有必然联系 (C)应该,因为就业资源是其个人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D)不应该,因为就业资源的测试内容过多
第 16 页 共 16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