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预防保健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养身与养心并重
在春季,流感、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上升,那忙碌的现代人在春季应如何养生,从而扶养正气而防百病呢?
春季养生要顺应生发之气。中医认为,春气与肝脏升发、条达之气相应,肝为风木之脏,如果春季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变证,不仅影响人体的情绪,而且会损伤“肝藏血”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的正气,可谓“伤身又伤心”。
所以,春季养生之道,在于养身与养心并重。养身者在于四适:适居处、适饮食、适动静、适时令;养心者在于四心:用心、放心、清心、开心。 养身
适居处,在于起居有常,提倡春天夜卧早起,中午小睡,每天保持6-8小时的睡眠,睡姿宜“卧如弓”,主张“侧卧”;适饮食,在于饮食有度,不必太过强调养生食谱,但不可暴饮暴吃,饥饱失常。尤其注意春天宜酸甘口味,不宜吃过辣的东西,以免“损伐肝气”;适动静在于多运动肢体,助养生发之气,如散步、跑步、踏青、郊游等皆适宜,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特别老年人不可运动剧烈,每天宜1-2小时的柔和运动,适宜太极拳、气功等,能炼精气神,强筋健骨;适时令,在于顺应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特点,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天应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多吃新鲜时蔬五谷,以养生气。可以服用一些补气的中药如北芪、党参之类以养阳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养心
春季养心者,在于用心、放心、清心、开心四心;用心者,指春季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应该多动脑思考,适当阅读书报刊物,下棋听音乐,经常保持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放心,指的是放开心事,避免为工作、生活中的事牵肠挂肚,特别是老年人,不要为儿孙事过分操劳,以免产生“肝气郁结”;清心,指清心寡欲,中医注重七情,大怒伤肝,思则气结,气血逆乱则变生百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如洋房小车、美食华服,但在春天,尽量要做到“精神内守”,才能百病不侵;开心,指春天应该乐观开怀,知足常乐。道家以恬淡虚无,顺应自然为乐,佛家以行善为乐,儒家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总之,笑口常开,则病从何来?
传统中医养生学:劳动者长寿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劳其行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也就是说,劳动能促进生命的运动,使人延年益寿;相反,过于安逸,整天无所事事、游游逛逛,会对健康不利。
我国研究人员曾对1000多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调查,发现在这些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95%,脑力劳动者占5%,他们中的大部分在90岁、100岁时还参加劳动。本市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16名百岁以上老人中,有102名老人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不同程度的体力
- 1 -
劳动,目前还能参加力所能及家务者占31.2%,生活完全自理者占38.6%。而年轻时多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则为长寿奠定了体质基础。 从医学角度上讲,长期参加体力劳动的人,总是手脚不停,这就有意识地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干活容易饥饿,食欲就增强,自然吃饭也香,睡觉也甜;劳动促进了消化功能和心血管功能,心肌跳动有力,血液流动畅通,从而降低了血压和血脂,新陈代谢也旺盛 一个人阳气足,免疫功能也得到增强,外邪不易侵袭人体,对身心都有好处,就起到了保健、养生、防病的作用。长期参加体力劳动,可使人的心脑血管衰退过程推迟10~20年。
有人说得好:“人是动物,就要多动,多动才能不衰。”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健康长寿常常光顾的是那些勤快好动热爱生活的老人。英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现在有些人虽然十分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就是沾染了一个“懒”字。懒于起床,懒于锻炼身体,懒于做家务劳动,懒于参加社会活动,懒于学习,满足于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甚至一有空就躺到床上。事实上,一个人一旦沾上一个“懒”字,很多慢性疾病会向他袭来,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健康长寿了。
请一定记住:劳动很重要,劳动者长寿!劳则不衰,动则延年。坚持劳动,适当忙碌是延长寿命不可缺少的因素。
养生须辩证施治 选择适合的养生方法
冬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总动员\养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养生话题,养生网专家认为,药补也好,食补也好,最重要的是
- 2 -
要辩证施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养生方法,要不然会适得其反。 健康养生网养生专家提醒,养生也要讲究体质的寒热虚实,而体质与年龄、遗传、居住地等也有关系。在门诊中,他发现一般居住在山区的人群,普遍有脾胃虚寒的特点。由于他们平时喝的是山水,属于硬水,易引起脾胃虚寒,容易患上结石。这些人群平时就不能吃太寒的食物,如螃蟹、甲鱼、鱼胶等,要多吃芹菜、动物内脏等食物。 在体型上,中医理论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理特点,通过适当的养生手段可以使机体处于更为平衡的状态。中医有种讲法叫“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意思是说形体肥胖的人大多阳气偏虚,体内有痰;而形体偏瘦的人则往往火旺,易口渴、头晕。胖人要少吃动物肝脏、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瘦人则可吃些百合、河鳗、鱼胶等食物。
在年龄上,一般年轻女性多阴虚火旺,表现为咽干口燥、心烦易怒、舌质偏红等,可以吃点红枣、西洋参、虾皮、紫菜;而女性到中年时,身体热度下降,容易偏寒性,出现脸色苍白、嘴唇无血色、畏寒等症状,要进行温脾和胃,可动手自制姜酒。做法是:把姜切片,在油里煎成偏焦黄色,然后倒上黄酒,烧开就可以了。 传统养生:孔子的健康养生长寿之道
孔子是闻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个谈经论道的“圣人”,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也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典范。他活了72岁,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孔子之所以高寿,自有他的秘诀,现从《论语》中看,孔子传统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
- 3 -
习与借鉴。
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 二、心存仁善,慈悲为怀
孔子心地善良,胸怀仁慈,并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兴趣广泛,爱好多多
孔子爱好音乐,并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章,竟“三月不知肉味”,并谓之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爱好山水,他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陶冶性情于山水之中。此外,孔子还常习武,精通射御之术。《吕氏春秋》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可见孔子身强体壮,力大过人,是位文武双全的英杰,也为其长寿打下了健康基础。
四、乐观开朗,豁达大度
一天,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乃尔。”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