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各章检测试题库二(附参考答案)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
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
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
第六章 现代课程
一、单选题
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杰特 D.惠勒
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 。 A.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 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即课程 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 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
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惠勒的过程模式 C.塔巴模式 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 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 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
A.课程设计的方向 B.课程设计的标准
C.课程设计的模式 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 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
21
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 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 )
A.皮压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1—5 CBADA 6—10 CDCCD
二、多选题
1.BCD 2.ABCD 3.ABCDEF 4.ABCE 5.ACDE 6.ABCDE 7.ACDE 8.BCDE 9.ACD10.ABC
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 。
A.目的 B.立场 C.慎思 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 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
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 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 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 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 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 。
A.认知类 B.技能类 C.情感类 D.价值类 E.应用类 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 。
A.目的 B.教材 C.教与学的方法 D.教学评估 E.内容 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 。
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B.生态政治课程观 C.国际理解教育 D.开发教育 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 。
A.目标资源 B.素材性资源 C.教学活动资源 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 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 。
A.共享策略 B.需求导向策略 C.增强特性策略 D.因地制宜策略 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 。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缔造取向 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 。
A.启动 B.实施 C.合并 D.评价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 3.√ 4.√ 5.× 6.× 7.× 8.√ 9.× 10 √
22
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
反映。( )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
具理性”。( )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
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 ) 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 ) 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
畴的确定。( )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
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 四、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一、单选题
1—5 CBADA 6—10 CDCCD 二、多选题
1.BCD 2.ABCD 3.ABCDEF 4.ABCE 5.ACDE 6.ABCDE 7.ACDE 8.BCDE 9.ACD10.ABC 三、辨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
1.
23
(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
(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 (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五、论述题 1.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
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
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 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 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 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七章 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 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 洛克《教育漫话》 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