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作者:徐冰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10期
摘 要:操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构建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规律、验证猜测,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就是一个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能达到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分出来”的操作活动。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接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图形大小、形状都不一样,却都是四边形呢?从而去除非本质的属性,得到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形成四边形的概念;最后,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四边形,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四边形,丰富四边形的表象。动手操作对四边形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真正掌握概念。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小学中的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教师教学时应从“找”字入手,指导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这些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最终找到规律,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找规律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摆一摆的操作活动。首先,提出问题“摆连接的三角形,摆1个需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4个呢?10个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三角形,并列表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摆连接的三角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