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 - 图文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4:11:12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地理1》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 宇宙环境: 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 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8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8.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

9.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 10.区时计算: ⑴地方时:东早西迟。

⑵区时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⑷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东加西减。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将日期减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一天。 *补充: ①地方时换算原理:地球自转速度 15°/小时、4分钟/度。 ②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减异加。

③时区的计算方法: 所在时区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 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 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 ④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

1

⑤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11.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如风带风向;气旋、反气旋的流向等。 1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先从赤道向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再向下移至南回归线、再回到赤道。

13.昼长夜短的变化: ①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②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③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4.四季更替原因:黄赤交角存在。

15.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①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②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6.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专题二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 类型 岩浆岩 形成过程 侵入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常见岩石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玄武岩、流纹岩 石灰岩、页岩、 砂岩、砾岩 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 沉积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与岩浆间相互转化关系(图略):

3.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能量来自地球内能。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能量来自太阳能。

2

4.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成为山岭 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与人类生产关系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储存地下水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断层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5.六大板块:①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美洲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6.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外力作用形式 流水 风力 冰川 侵蚀地貌 沟谷(v型)、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U谷、冰斗、刃脊、角峰 沉积地貌 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沙丘、沙垄 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7.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如:可见光中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8.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①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近地面上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在高空上受热处形成了高气压、冷却处形成了低气压),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方向是从高压向低压),从而形成了环流。 ②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9. 三圈环流: (1)名称与成因:①低纬环流(0°~30°,热力环流)②中纬环流(30°~60°,动力环流)③高纬环流(60°~90°,热力环流)

(2)方向: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方向相同,与中纬环流的方向相反;

(3)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成因: ①赤道的上升气流和两极的下沉气流——热力原因形成; ②30°的下沉气流和60°的上升气流——动力力原因形成; (4)地表与高空的气压、风向相反。

(5)表现: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6)意义: ①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平衡。 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3

10.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的成因: 一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热力原因引起的,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一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的动力原因引起的,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移动5~10个纬度,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大陆西岸 南北纬20°~30°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大陆内部、大陆西带或信风带控制 岸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40°夏季炎热干 燥,冬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大陆西岸 季温和 多雨 制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南北纬10°~20°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之间 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12. 季风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重要原因):例如:东亚季风(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原因是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东亚的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夏季风是因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例如:南亚季风的夏季风——西南季风(注意:南亚的季风形成原因包括上述季风形成的两个原因。)南亚的冬季风是东北季风,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它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改为向右偏转而成的。

一般而言,冬季风是从高纬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寒冷(温暖)干燥的;而夏季风则是从低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是高温(温暖)湿润的。 13. 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I.冷锋与天气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天气:过境时,暖气团被迫上升,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典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II.暖锋与天气

概念: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天气: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典例: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III.静止锋与天气

概念: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天气: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地理1》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 宇宙环境: 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 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