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老师做“大传统下的小历史”守望古镇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老师做“大传统下的小历史”守望古镇文化
作者:宋敏涛 王满凤 陈正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5年第10期
一个千年古镇,一名来自基层的小学数学老师,他们之间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数年来,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东风小学教师王晟基于对乡土的热爱,业余自觉记录、保护本地文化遗产,和每一个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一样,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的民间力量中,成为一位身体力行者。7日,王晟在胜芳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这座古镇的不舍情缘。 十几年坚守只为把“根”留住
今年42岁的王晟家在当地属于没落大户,双亲都受过教育,母亲70岁了,至今爱画梅兰竹菊和大写意的国画。王晟受父母熏陶,读着典籍长大,好写诗词散文。
那时,王晟并不知道,精神上的事情,可以是他打小看不腻的胜芳花会、听不够的夯歌号子和老百姓几百年不曾更变的老传统和老日子。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居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古民俗的存留地。直到2009年遇到非遗学者苑利,被胜芳民俗震惊的苑利告诉他,“你生长在一个文化富矿里啊!”
几年下来,王晟意识到“胜芳的一切,不是一个雷劈出来的。”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乐会是怎么到的胜芳?活人祭祀、武术门派,又是怎么到的这里?中国的文化地域之间都是有源流的,博大精深的源流让他感到兴奋,并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和践行欲望。 自从接触到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王晟对自我的要求开始向一个民间学者靠拢。他每天晚上固定读书两个小时,写作一个小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 身体力行唤醒传统艺术之美
胜芳民间文化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大部门地区民间文化现状的一个缩影——部分民俗文化已经陆续消失,有的艺人改行,也缺少年轻人传承。王晟永远忘不了的,是2007年他探访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当地夯歌老人。
老人会唱百多段当地民歌,还会花会里高跷会的唱段。随着居住方式的改变,靠人力砸夯的习俗,已经在生活中消失了几十年,夯歌即将消失。当时,由于未带录音工具,他和老人约定下次见面。工作繁忙,一拖半年,老师傅已经到了肝癌晚期,优美曲调成为绝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