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17:46

1、 形态染色:G+,细杆状,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宽度,呈鼓槌状。 2、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溶血。

3、 抵抗力:强,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肌张力↑。 ■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7-14天,长短取决于伤口与CNS距离

临床表现:肌肉强直性收缩,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阵发性抽搐等,严重者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死亡。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可以诊断。

预防:①及时清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

②注射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对可能引发破伤风的外伤,紧急注射抗毒素,对发病的大量使用抗毒素,同时使用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G+粗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 ,宽度小于菌体。不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1代8min)。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β溶血、外环α溶血)。在蛋黄琼脂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细菌产生的卵灵芝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E5个型,A型为主。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是酶类。

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坏死作用,最重要 β毒素——组织坏死

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ι毒素——坏死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相似,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肿(捻发音),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30%)。

2)食物中毒——较轻,1-2天自愈。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25

由于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

直接涂片镜检:革兰大杆菌,白细胞少形态不典型,伴有杂菌。 分离培养鉴定 动物试验

防治原则——无类毒素特异性预防

及时清创、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大剂量青霉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联合使用。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厌氧环境下能产生肉毒毒素而引起疾病,最常见的为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一)生物学特性

G+粗短杆菌,芽孢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芽孢抵抗力强,肉毒毒素不耐热,100度1分钟破坏。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强者,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μg。

■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作用部位位于外周神经—肌肉神经接头处,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所致疾病

1)毒素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食入被肉毒梭菌芽孢污染的食物,芽孢发芽繁殖,产生毒素,导致食物中毒。国外以罐头、香肠、腊肠、发酵豆制品等制品为主,潜伏期短,临床表现:无胃肠道症状,为神经末梢麻痹症状、乏力、头痛,包括眼肌(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喉肌(吞咽困难、咀嚼不灵、语言障碍)膈肌(呼吸困难、死亡率高20-70%)。 2) 婴儿肉毒病 3) 创伤感染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检测毒素——动物试验

■加强相关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发病后尽早注射肉毒多价抗毒素

四、艰难梭菌

革兰阳性大杆菌,有鞭毛,有芽孢,位于次极端。是肠道 的正常菌群,长期使用抗生素,耐药的艰难梭菌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的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 ■特点

1、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脂类。

2、菌体不易着色,不易脱色,故采用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3、无特殊结构,也不产生内外毒素。 4、所致感染多为慢性过程,破坏性病变。

5、种类多,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26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病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60-80年代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耐药性的出现。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有分枝,排列不规则,多单个散在,易发生L型,抗酸染色阳性。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温度37℃,pH偏酸6.5-6.8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生长缓慢,18h分裂一次,2-4W形成R型菌落,“菜花样菌落”,乳白色干燥不透明,表面呈颗粒结节,边缘不整

3、抵抗力强:抗干燥,抗酸碱,抗化学消毒剂,对湿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结核杆菌多种性状可发生变异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等。菌落变异由粗糙型变成光滑型。

毒力变异:卡介苗: 1908年两位科学家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代传代获得的减毒菌株,即卡介苗(BCG)沿用至今。

二、致病性

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致病物质:菌体成分。

1、脂质——存在细胞壁,占菌体干重的20-40%,

①磷脂②脂肪酸(索状因子)③蜡质D(分枝菌酸+肽糖脂)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作用:引起结核结节,慢性肉芽肿及组织细胞干酪样坏死等病变

2、蛋白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菌素,结核菌素+蜡质D——迟发型变态反应。

3、多糖、核酸和荚膜 ■所致疾病:结核病

■传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粘膜。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沿淋巴管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

扩散(炎症) 原发综合症(哑铃型)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抵抗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7

肺门淋巴结(肿大)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分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起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起肠结核等。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高,发病率低,说明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有较强的免疫力,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与迟发性超敏反应并存,像干酪样坏死和液化空洞的形成都与迟发性超敏反应有关。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①旧结核菌素(OT)

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

→红肿硬结>5mm,阳性( > 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

→阳性: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 →强阳性:现在活动性

→阴性: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 →假阴性:

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 ②使用免疫抑制剂

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取标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动物实验/核酸或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预防,治疗早期联合大量使用抗结核药物。

第十七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 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菌体粗细不匀,着色不均,排列不规则(字母V、L或栅栏状),用Albert染色法后有明显的异染颗粒,主要的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具有鉴定意义。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在吕氏血清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细小、灰白色S型小菌落(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亚碲酸钾血平板生长,可以将亚碲酸钾还原成碲,使菌落呈黑色。

(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

3、白喉棒状杆菌是咽喉部常见的正常菌群,当携带了棒状杆菌噬菌体时,可产生白喉毒素,成为有毒株。

28

搜索更多关于: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 形态染色:G+,细杆状,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宽度,呈鼓槌状。 2、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溶血。 3、 抵抗力:强,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肌张力↑。 ■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7-14天,长短取决于伤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