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纪中)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框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的程序是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三个环节。
一、说教材:2min
1、教材地位和作用: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理解实践的特点;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观目标:让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3、重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说教学方法:1min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水果试吃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最重要,应占说课环节的一半以上时间,15min) 1.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中国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自主创新”的新闻报道视频,提问学生: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上的技术试验是一种什么活动?创设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本框题的学习和对“实践”概念的介绍。 2.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
运用讲授法,让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一是人为主体;二是对象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三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区别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也区别于纯粹的思维活动。 判断题:(巩固提升)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1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并简单介绍实践的三种类型)
1、蜜蜂筑巢 动物本能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纯粹思维活动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最基本形式)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科学实验活动 6.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了解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注意】基本不等于全部
(3)解决知识点:实践的特点(难点) (实践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用农民种庄稼的案例把实践的三个特点贯通起来讲解,以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1. 演示探究材料:农民种庄稼 教师设问:
○1 “农民种庄稼”的实践中又哪些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有什么特点?
○3在种庄稼的过程中要不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
教师归纳:这一实践活动由农民、土地、种地的工具和手段三个要素构成,很明显这三者的特点是客观性;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然收成一定不好,由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是客观物质性。 教师设问:
○4农民种庄稼是盲目的还是有目的计划的?
教师总结:农民种庄稼是有目的有计划,比如种庄稼是自己吃还是拿来卖;这块地今年种不种,种什么,都是农民自主决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的第二个特点是主观能动性。 教师设问:
○5农民是怎么学会种地的?现在的农民种地和过去有没有不同?
教师归纳:(1)通过向他人(农业专家学习技术,eg: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学习,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2)肯定不同,比如生产工具,奴隶社会是石器,封建社会是铁器,而现代社会是大机器生产,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是社会历史性。 通过运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分析,层层创设情景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讲完实践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点的内容,PPT进行课堂内容的小结,并用选择题形式进行课堂演练。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运用直观教学法,事先准备两个芦柑和两个(假的)砂糖橘,让全体学生猜测哪种水果比较甜。让男女生各一名尝试味道。把答案写在纸条上,老师公布答案。要求老师的预设结果与学生说法一致。通过直观案例引起注意,丰富教学内
2
容,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得出结论,eg:毛泽东的原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设置讨论题:
观点1: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一个;
观点2:认识的来源有多个: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认识的来源于获取认识的途径是源与流的关系! 让学生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启发学生: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比较好理解) ○: 展示照片:南朗站新型的和谐号轻轨火车跟老式绿皮火车作比较,引出结论。见教材内容标示!又如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创设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
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 ○
走近真理:观点碰撞
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多数人的观点检验?客观事物自身检验?实践来检验?
提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
展示学习过的物理学内容: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这点理解起来有点难,所一教师要适当的讲解)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走进社会:(课本P46归国博士案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启发学生学以致用,eg:纪中的学生研究地沟油简易检测方法(灵活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板书设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
投影:逐步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学生通过回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演练】:做个别练习题,对知识点加以巩固。
(5)【知识推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见教材) 1 原理:○图示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3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体现为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对认识起重要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与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 方法论要求:a/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b/重视认识的反作○
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兼结束语1min:
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哲学教育生活化!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也希望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