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雍(yōnɡ) .陶(yáo) .
樊(Fán)迟 .伊尹(yǐn) .
皋(Gāo) .取譬(pì) .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问知(“知”,通“智”)
(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帮助,接济,动词)?.?
(过河,渡过,动词)(1)济?同舟共济 .
?,此乃天也(成功,动词)?若事之不济.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词)??.
勤于邦,克俭于家(能够,动词)(2)克?克 .?,战无不胜(战胜,攻破,动词)?攻无不克.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3)方?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名词).??且知方也(儒家的伦理道德,名词).
??
孝廉(推举,动词)(4)举?举 .西举巴蜀(攻下,攻占,动词).??举世无双(全,形容词).??
之以礼(约束,动词)(5)约?约.
与诸将约(约定,动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大约,副词).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形容词).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置办,动词).
举直错诸枉(选拔,动词).举头望明月(抬起,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的一方。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非礼忽视 ..古义:不合乎礼 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名词用作动词,从事、实行) .
(2)举直错诸枉(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3)不仁者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4)尧舜其犹病诸(名词用作动词,担忧、忧虑) .(5)己欲立而立人(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6)己欲达而达人(使动用法,使……行得通) .(7)仁者安人,知者利人(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2)舜有天下,选于众。(状语后置) 译文: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 (3)何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这是)说什么呢?
(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宾语前置)
译文: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予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 (5)问知。子曰:“知人。”(省略句)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整体·感知]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
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文脉·梳理]
本文所选的几段文字是以处世待人的原则组织在一起的,其结构如下:
?克己复礼
?谨慎、无怨
从各个角度解释“仁”?
己所勿施?爱人、知人
(1~4节):孔子为弟子?
??
???
??
??
仁
不欲,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5节):达到“仁”的方法己欲达而达人??(6~9节):解释行“仁”的意义 ?
[文本·层析]
1.本文中关于“仁”,共有多少含义?
【答案】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为仁。如,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三是“博施于民”“济众”为仁。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够做到“博施于民”“济众”,那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不仅是“仁”,而且是“圣”了。可见,孔子眼里的“仁”是有层次、有内涵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
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从“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中可以知道什么是“仁”吗?
【答案】 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动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4.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其有哪些精华?
【答案】 第一,“仁”是一种纯粹与崇高的道德精神。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推行“仁”的途径一点也不玄妙,只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而已。第二,“仁”是一种消极的伦理原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就是“仁”,而“不”则强调“不要”做什么,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道德原则。第三,“仁”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因为它暗含“己所欲,施于人”,而孔子也明确地将其表达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此,“仁”升华与提升了人性的内在潜能。
1.
颜渊问 仁。 子曰:“克 己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
复 礼 为 仁。一 日 克己复礼,天 下
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归 仁焉。 为仁由 己,而 由人乎哉?”
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