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新华社热点评论30天22个申论民生热点
只有把这些细节完善好了,《规定》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奖励拾金不昧也才能真正起到鼓励“交公”的作用。
列为贫困县怎成“特大喜讯”
“一个县成为特困县是否值得称为特大喜讯”?1月30日,有网友给湖南省委领导留言,反映湖南省新邵县政府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太雷人”。(1月31日《南方都市报》)
网友指出,新邵县政府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1月15日,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会上传来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新邵终于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网友对此质疑:“这样的话语是否恰当”,是否当地官员以此为荣?
看到这样的“消息”,笔者亦有同感。说句不中听的话,成为贫困县有什么好炫耀的?其中又有何“特大喜讯”而言?岂不是活脱脱地透出当地吃国家、依赖国家的思维?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全国各地都在大干快上,想方设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发展之路。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把“穷”当做一种耻辱,当做一种奋进的动力,卧薪尝胆,夹着尾巴做人,不张扬、不折腾,以求尽快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以“荣膺”国家级贫困县而沾沾自喜,把未来十年将享受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以及土地、生态补偿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当作炫耀的资本,显然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错位。这种靠争得贫困县头衔的思维和做法,也凸显当地缺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和才能,是典型的“等、靠、要”和“坐享其成”的懒政作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希望得到国家的“关照”,享受到国家的诸多优惠政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毕竟是暂时的,国家也不可能“养”贫困地区一辈子。作为贫困县,应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态接受贫困县的“帽子”,感念国家及各方的关怀和支持,从而激发奋进的热情和动力,以实际行动来实现经济发展,回报国家的支持,而不能永远依赖国家政策支持。
把成为贫困县作为“特大喜讯”,体现了错误的发展理念。扶贫不是扶懒,更不应该是一块永远吃不完的“唐僧肉”。(唐卫毅)
将红包收回,是对环卫工的不尊重
1月20日,宝鸡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慰问结束后,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拿到的红包又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对此,收钱的“负责人”马女士称,所有环卫工人的慰问金之前都发放了。(1月22日西部网)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这是环卫工人的真实写照。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风吹雨打,更不论平时和节假日,环卫工人总是为人们创造和谐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而不断努力工作着,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整个城市的优美,堪称“城市美容师”。对这些“城市美容师”,社会尤其是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逢年过节,各大新闻媒体都会竞相报道有关领导是如何慰问各行各业一线员工以及弱势群体的。领导们走基层去慰问民众,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每当看到领导双手递上红包时,那些被慰问者的眼眶里常会忍不住流下几滴激动的泪水。不管怎么说,只要能让底层民众感动,这样的“官场秀”就很成功,无可厚非。宝鸡高新区的环卫工受到市级领导的慰问,每人还获得300元红包。这对环卫工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哪知红包在环卫工代表手里还未捂热,又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悉数收回。难道红包成了领导慰问群众的“道具”,戏演完了就要统统入库?
其实,像这样的龌龊事不是第一次出现。2010年12月,南京民营企业家陈光标为一名花甲环卫工过生日,并向包括这名环卫工在内的50名环卫工发红包。但是,陈光标发给环卫工的红包和服装后来都被单位收走了,领导说要等年终给大家平均分配。
上级领导也好,有善心的富豪也好,慰问环卫工并送上一个红包,本来是好事一桩,却因为某些环卫工的直接管理者人本精神的缺失,生生地把雪中送炭变成了雪中送霜,让广大环卫工很受伤。近几年,关爱环卫工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在一些管理者的骨子里,总是浸透着他们对环卫工的不屑甚至鄙视。
宝鸡市高新区有关部门收回的岂止是区区300元红包,他们收回的是环卫工的人格与尊严!这种让人反感的事情,何时能彻底杜绝呢?(钱桂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