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新华社热点评论30天22个申论民生热点
能拿出明确的答案则凸显了对我国成品油尤其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93号汽油的监管之乱。
“汽油质量门”出现之后,“石化双雄”都将原因归咎于油源外购的问题。2月15日,中石油集团还对外宣布暂停从社会单位贸易商处进购汽油。但是,从社会单位贸易商处进购汽油度不能成为石油出现质量的充分理由,在全国范围内,93号汽油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石化双雄”都应该有统一而健全的标准,即便来源不同,也应该经过处理消除93号汽油的种种差异。 长期以来,对于“石化双雄”的疏于监管,造成了这次大量的“汽油质量门”。在昆明和贵阳等地汽车集体出现“生病”现象之后,政府监管部门就应该立即展开对“两桶油”的质量调查,而不应该是在网友揭穿了“颜色不同”的荒唐事实之后工商部门才开始介入。当然,此事最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答案,我们还不能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石化双雄”,还是工商部门,都被这事搞得有点“猝不及防”。
最底线的监管,应该是法治监管。我国《产品质量法》第50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成品油质量事件频出的当下,我们却没有看到一家经营单位因为成品油出现质量问题而被判赔偿,更没有看到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受到刑事处罚。这一次,希望昆明和贵阳等地出了事故的车主能够得到有效的赔偿,希望相关责任人能受到应有的处罚。
笔者以为,除了得到赔偿,消费者还想看一看除了“两桶油”之外,其他品牌的93号汽油都是什么颜色的,还想知道质量合格的93号汽油是什么颜色的。这些愿望,如何才能实现呢?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农民为何又重新“合”了起来?
冯创志
2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在第一版突出的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写的题目为《农民为何离不开农村合作社》的文章,发出一个问题:“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为何又重新“合”了起来?这个提问意味深长。
乍一看,农民重新要求“合”似乎是重蹈覆辙人民公社的老路。但经过一番考察后,又会令人释然:此“合”不是往昔行政命令的合,此合作社就不等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就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大县的讷河市而言,全市入社的农民多达5.7万人,占当地常住农户的62%。农民入社比例如此之高,可见合作社吸引力之大。在笔者所在南方一个侨乡县市,农村合作社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统计显示,仅山东省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个,入社成员350万个。时下合作社之所以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特点之一,是自愿加入。过去的人民公社带有刮共产风吃大锅饭的性质。因此,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今,合作社从一开始就是自由组合、股份经营、能人当家,依法管理联产联利计酬。农民在合作社中取长补短,团结互助,民主决策,合作社就形成了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团队,既解决了大包干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水利维修,添置大型农具等头疼问题,又促进了合作社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与肥料农药、种子和产品销售商等打交道,该县的高蛋白大豆联合社首次公开
招标化肥采购,就吸引了30多家农资生产企业老总。可见,农村合作社显示了强大生命力。这也许就是农民们自愿组合的主要原因。
当然,农民们的自愿组织合作社不等于政府官员可以当“甩手掌柜”。实际上,时下的农民合作社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合作社区别在于专业性,很多地方专门加上了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像新华社记者介绍的黑龙江省纳河市高蛋白大豆联合社就是专门以生产经营大豆为主专业合作社。一旦农民们形成专业生产,就需要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渠道支持,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就需要有个顶层设计。
在一个地方内,假若大家都千篇一律经营一个品种的话,无异于千军万马都走独木桥,最后会因僧多粥少导致亏损,伤害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农民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但也存在众多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起步晚、发展慢,带动能力不强;与龙头企业结合不紧、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参与农业保险面临诸多困难;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扶持方式和扶持力度还远不适应其发展需要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不能不引起各地官员的关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因此,当着农民们自愿组织合作社要求后,政府部门应适时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就是一个很实际的支农惠农。
农村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在于,领导层站在前沿,用科学发展思维和辩证思维及早进行设计,哪些先改,哪些重点改,哪些需要配套,都要未雨绸缪,
统筹兼顾,使改革始终朝着有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一改就乱,一乱就散那样的局面。而今,当着农民们由“分田到户”到重新要求走专业合作社道路之际,地方官员更应站在前沿进行改革顶层设计,给予正确的引导。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镇江自来水事件,该怎样反思?
王石川
近日,江苏镇江自来水里出现异味,引发当地居民抢购纯净水,抢购风甚至蔓延到相邻的城市。最初官方回应是因为氯气,现在的调查结果是苯酚污染了水源——江苏省政府对外发布消息称,镇江市自来水“异味”原因初步查明,一艘停靠镇江的外籍货轮涉嫌违法排污,导致挥发酚超标。(综合8日媒体报道)
江苏省相关部门的以正视听,直接推翻了镇江此前的回应——如今看来,镇江相关部门当初的回应掺了不少水分,所谓的氯气超标涉嫌欺骗公众,公众猜测的自来水遭受污染属实。其实,是不是氯气超标,并不难厘清,当市民感叹“那个味道重哪,水冲得喉咙辣乎乎的,喝一口就吐了”、当金鱼都被殃及得一命呜呼时,没有深入调查就宣称自来水异味并非污染所致,确实很苍白无力。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来水危机之考,镇江相关部门显然不及格。其实,镇江相关部门没有理由不及格,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国新办早就提出了“四讲”策略: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此次危机,镇江相关部门既没有做到尽早讲,更没有做到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