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语文
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Ⅰ课程教学大纲
(文理类本科生) 第一部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8080012009 【学分】 2 【参考学时】30 【讲授学时】 30
【课程性质】 通识必修课
【课程基础】要求学生具有较明晰的文体、语体认识,掌握基础性的古今文学常识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具备基本的古今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
能力。
【适应对象】除外语类、艺术类以及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以外的本科生 【教学目的】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提高汉语阅读、写作能
力,为学好各类专业课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习并了解我国文化、文学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精华内容。培养高尚情
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具有对古今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与分析能力。能顺利准确阅读理解一般
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能基本读懂唐宋以后的普通文言作品。 (三)能写作流畅通顺的语体文各体文章。做到表意准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
略有文采。
【内容提要】本课程分为古今散文、诗歌、小说三个单元,精选《冯谖客孟尝君》、《长恨歌》、《琉璃瓦》等13篇课文进行课上精读鉴赏学习。同时,穿插《先秦散文概说》、《唐诗发展概说》、《宋词发展概说》、《小说发展概说》等4个文学知识专题,系统认知古代散文、唐诗宋词及古今小说的一般形式特点和经典篇章。学生课下自学教材其他泛读篇目课文,教师对该部分泛读课文进行课内
阅读指导。
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散文专题
第一课: 先秦散文概说
一、先秦散文发展阶段、类别、主要代表作概述。
二、先秦散文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三、《战国策》基本内容、艺术特点及在先秦散文的历史地位。
【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先秦散文的两大类别: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其主要代表作。
二、掌握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了解《战国策》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和特点。
【参考学时】2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季镇怀、费振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
年.
[2]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第二课: 《冯谖客孟尝君》
一、《冯谖客孟尝君》课文串讲、结构层次分析:假装无能、焚券市义、营
造三窟。
二、分析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才干能
力的战国时期策士形象。
三、归纳本文中心:赞扬冯谖深谋远虑、聪明果敢的政治才能,显示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
四、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欲扬先抑、对比。 五、谢、食、揭、顾等20余个古今语义差异较大的实词意义。
【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两个成语典故和20余个古汉语
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形成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掌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基本手法:欲扬先抑、对比。 三、了解《冯谖客孟尝君》其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参考学时】4 【参考资料】
[1]王安石《王安石文集》之《读孟尝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年版.
[2]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3]刘向集录《战国策》之《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第三课:《乌篷船》
一、周作人创作概况及生平要点,重点介绍其小品文特点:题材广泛、形式
多样、平和冲淡、短小精悍。
二、《乌篷船》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以闲适的态度中充溢着自我的体性,离开社会的尘嚣和现代文化的浸染,追求一种原始的天然、传统文化和宁
静心态组成的隐士情境。
三、《乌篷船》书信体形式、周作人散文 “冲淡”、“清涩” 的风格特色。
【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本文风格特色、语言特点。
二、掌握本文的风格特色、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手法。 三、了解周作人散文风格及周氏兄弟对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贡献。
【参考学时】2 【参考资料】
[1]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72年版. [2]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成光炜编.《周作人评说8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单元 诗歌专题
第四课:《诗经·黍离·子衿》
一、《诗经》内容、艺术特点等文学史常识简介(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二、《黍离》诗亡国之痛情感分析,黍离之悲的意蕴分析,及对后世文学创
作的影响;《子衿》诗恋爱女性心理分析。
三、分析《黍离》四言为主,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以景写情的比兴手法;
《子衿》诗借代、夸张手法和心理刻画手段。
【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黍离》、《子衿》二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黍离之悲”的深
刻含义。
二、掌握《黍离》、《子衿》二诗的艺术特色:重章迭唱、夸张手法、借代
修辞等。
三、了解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诗歌的艺术特点。
【参考学时】2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 姜亮夫等编著.《先秦诗歌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3]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五课: 《唐诗发展概说》
一、唐代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高峰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唐诗发展的分期情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的成就特
色及主要的作家作品。
三、诗体基本常识(以律诗基本格律为主,兼及其他)。
【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盛唐诗歌大家代表作品和基本诗体常识。
二、掌握唐诗发展的分期情况,熟悉各阶段主要成就特色、代表作家。
三、了解唐诗在中国诗歌历史的高峰地位。
【参考学时】2 【参考资料】
[1]萧涤非、周汝昌等撰写.《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版.
[2]姜亮夫等编著.《先秦诗歌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册.
[4]王力著.《诗词格律》.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第六课:《西塞山怀古》
一、刘禹锡生平及诗歌创作简介,其谪宦生涯对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影响。 二、怀古诗内容、形式特点简介,文字简洁、精选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
历史的感触,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