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双语教学之我见
双语教学之我见
木垒县新户中心学校-邱艳丽
摘要:
本人在双语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的棘手问题,同时也在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认识到如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自己的能力,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存在问题 措施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无论从教材、还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的言行,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民族学生学汉语,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汉语。要关注学生汉语学习能力的获得和发展,要从过分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汉语课程,向发展学生全面的科学人文素养的汉语课程转变,向注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汉语课程转变。
通过学习汉语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在课堂教学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反思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民教汉”的老师,应该落实汉语新课程标准,把握汉语课堂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就偏远民校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民学汉”不是为了“民考汉”
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上就是关注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认为应该摈弃为考试而进行的汉语教学。
在农牧区“民学汉”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花费大量的精力讲解考题或考试模拟训练,单纯追求分数(特别是内初班现象),学生到六年级阶段,就开始组织应对内初班的选拔考试,忽视了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轻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严重的偏生现象。例如:大石头学校六年级有学生三十多人,在应对内初班时教师注重的是前十名学生,其他学生只是做了“陪读”为代价的。
二、感悟“授鱼”与“授渔”
我们有些“民教汉”的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从字、词语、课文内容到课后练习,备的面面俱到,课堂上一股脑地把所谓的“知识”全倒给学生,问题是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不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实际上学生是很反感这一套的。 “民学汉”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等不完全相同,汉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却只有一个,用汉语学习专业知识和交际。但学生又各不相同,教师就要分析学生的共同需求和个人需求,教师就要针对不同学习者在各方面的不同,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古人讲“授之以鱼,何如授之以渔”。学生最需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也是说教师少讲、精讲,把宝贵的时
间留给学生去自我阅读,从中感悟、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强调自我意识较强 ,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汉语教师课余不说汉语,不创造实际交流环境,甚至在课堂上用母语教授汉语,总是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是部分教师的惰性所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按自己的模式进行,不许出一点儿差错。例如:学生在读课文时,边读边看老师的脸色,稍有读不准的地方,边主动停下来等待老师的声音(发落),课堂不举手回答问题等现象,都是学生被挫伤自信心的表现。
四、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校民族教师认为汉语教学就是抓字、词、句基本功,以词语教学为中心,重语言知识传授、轻交际能力培养。我听了好多年级的课,课堂上教师挨个地讲解词语、汉字,学生被动地接受,怕学生不理解课文老师还反复讲,使学生学的好无兴趣。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爱不释手”或“不敢放手”,从教材中跳不出来,自己的水平没有提高不说,还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这种机械式地学习汉语知识,脱离情境,完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我认为汉语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语言知识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让学生只学习字、词等枯燥的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与真实生活不挂钩,语言交际能力从何而来?事实证明,任何人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流利地进行交际地,社会交际是学习语言的核心
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从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汉语课程,向以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汉语课程转变。
五、让学生读中悟 “读”,追求真实。
新教材贯穿了以交际为主,以话题为主,以课文的整体学习为主的方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篇章教学中从内容到形式,逐步掌握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进行真实的交际,一起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运用语言,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引起兴趣、争论和收获。
我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学习,语言能力的获得更主要的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积极地建构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结果。我听了五年级沙玛丽汗老师的一节课,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齐读、分组读、还分性别读,随后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逐步厌烦学习汉语。朗读教学是以帮助学生以学习教材知识为起点,进而去阅读教材以外的汉语知识,因而,开阔视野就成为教师的职责所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自己的主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表现。
从成功的经验来看,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三个因素:好的教师,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
从大的方面来说,边远牧区的汉语教学的规划和科学化管理中还要认识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分清“汉语教学”与“汉语文教学”
汉语文教学与我们的汉语教学在教学对象上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首先在教学性质上我们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就应该是我们实施汉语教学的目标。
第二,教师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
汉语新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提出了汉语教师“基本素养“的概念,其中要求教师的敬业精神远比让他们埋头学习专业知识重要,指出教育引导者首先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牧区汉语教师中还是短缺的。
第三,提高双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水平
我认为小学汉语教学滞后除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材建设薄弱,农牧区汉语教学环境差等方面原因外,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在内的理论研究极为薄弱也是重要的。因此,教育要致力于学习者的素质培养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应将双语教学与学生在学校所学课程相结合,将学生单纯的双语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双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不是学哈(汉)语,而是用哈(汉)语”的好环境。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交流的通用语,让我们克服双语教学中的狭隘和偏见,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