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欺负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
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危害。而实施积极的干预策略既是一项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 一项社会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类生活的环境由若干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主要包括微系统个体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的环 境,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邻居等,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种。 对欺负行为的有效干预,既要从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的作用与特点来分析,又 要考虑到个体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干 预以及对个体行为的矫正。 4.1学校对欺负问题的干预
学校是儿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微系统。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 学校度过的,而学生之间的欺负被欺负时间主要发生在学校。欺负与学校环境 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构成了这些欺负时间的社会生态背景。因此,首先要 提高认识,加强学校管理,创造文明、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我们通过召开教 师会议、学生大会、家长会议,制定出反欺负的规章制度,并严明校纪,组织人 员专门组成巡视小组对重点场所如操场、教室、厕所等进行有效监控。对高发时 间段,如中午、活动时间,放学回家时间重点监视,加强对这些场所或时段的监 控,以降低欺负发生的可能性。其二,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培训。教师遵守 职业道德,做到热爱教育、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了解掌握反 欺负的专业知识,提前预防和正确处理班上发生的欺负事件。第三,为了把欺负 干预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计划来抓,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的欺负干预和预防委员会, 由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代表、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有 时可邀请心理学家、社区人员如公安、司法等参与。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功能 包括制定欺负干预政策或策略、监督干预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校内校外活动都实 行监控,评价和反馈欺负干预效果等。该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欺负的干预
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下一步干预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性意见。第四,及时、经常 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为更有效地应对欺负,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与学 生家长密切联系、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学生的欺负或受欺负问题。当教师发现学 生在学校中的欺负行为或受他人欺负时,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更好地 了解情况,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当家长发现孩子欺负或受欺负的迹象时,也要及时 与教师取得联系,以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只有双方真正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欺负问题。 4.2家长对欺负问题的干预
欺负是系统发生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解决欺负问题,仅仅 依靠学校一方之力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 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 稳定学习氛围的形成。父母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成功、高出勤率、低辍学率呈正相 关。研究显示,父母的参与水平与学生受欺负状况呈负相关。①
同时对所有家长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进行培训,向家长介绍防范儿童欺负 行为的知识,并为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儿童防范欺负行为提供指导。家长的广泛参 与、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校对包括欺负在内的暴力进行及 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提高学生家长的参与程度可采取召开家长会议,使学生家 长对学校的欺负干预政策有所了解对其进行欺负基本知识的培训就孩子在学校中 的表现进行沟通使其有机会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等。 4.3“同伴支持”策略
本次调查显示,受欺负后告诉朋友的占61%,这有利于“同伴支持”策略的实 施。同伴支持是学生帮助学生的一种有组织的服务形式,它基于儿童遇到困难时 寻找同伴帮助或大部分儿童对人友好的自然倾向,通过对一部分儿童进行相关技 能的培训,使他们以一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和移情的方式为同伴提供支持和帮助。 为受欺负者提供必要的同伴支持,削弱欺负者的同伴支持,在同伴群体中形成一 种积极向上,倡导和鼓励亲社会的行为和观念,反对攻击行为的良好风尚。研究 表明,由同伴发起的反欺负运动具有积极效果。同伴支持不仅对被帮助的学生有 益,而且能促进提供帮助者自身的成长。同伴支持也能够使可能成为旁观者的那 些学生主动采取行动帮助受欺负者。同伴支持的长期运作有助于改善学校风气。贫 同伴支持者是通过自我报名、同伴提名、教师推荐等多种方式从学生群体中 选出的志愿者。同伴支持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人友好。既帮助者或支持 者在口常交往中,对同伴友好,积极主动与受欺负者或潜在受欺负者友好相处, 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二是冲突解决。在口常学 校生活当中发现欺负现象时,如打架、辱骂、排斥等,同伴支持者要主动制止, 并协调双方行为。尽量使行为双方都成为赢者,而且对处理结果都满意。三是咨 询。当受欺负者向同伴支持者寻求帮助时,应主动与其交流,积极聆听求助者的 内心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其树立自信,对欺负者坚决 说不。当然同伴支持是在教师的有效监督和协调指导下进行的,以便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4. 4学校欺负干预的其它策略
国内外学校欺负干预中常用的策略有头脑风暴法、质量小组、角色扮演、分 忧法和自信训练法等,经研究实验,只要使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下 面做一简要介绍。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一种小组讨论中普遍采用的旨在激发创造性
思维的方法。参加讨论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及地提出各种想法,不用担心自己的观 点被批评,彼此面对面互相激励、相互诱发灵感,引起联想,产生众多的创造性 设想。实施头脑风暴法应遵循五大原则①对观点不进行评判②鼓励狂热或夸大的 观点③追求观点数量而非质量④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⑤每个人和每个 观点的价值都相等。
质量小组是从工业应用中借鉴过来的一种方法,是由一人组成的一个群体, 群体成员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制定出解决办法。讨论内容包括这一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样办等。质量小组的活动实施主要有四个环节①确定问题。运用头脑 风暴法,让学生列出需要解决的与欺负相关的问题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 根源,回答“为什么”③提出解决办法。对提出的每个解决方案要进一步询问“具 体怎么办”直到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为止④呈现解决办法并复查。教师和质量小 组成员一起讨论,对解决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付诸实施。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要求的方式 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 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最常采用的角色扮演者主要有独角戏和社会剧两种。 教师是角色扮演的设计者和策划者,一并在角色扮演中起重要作用。
分忧法是一种针对群体欺负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关注的对象既有欺负者, 也有受欺负者,教师对欺负者以劝告为主,促使欺负者理解受欺负者的痛苦,进 而设法帮助受欺负者改变所处的情境。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参与的、非惩罚的方式 来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其中包括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自信心训练法主要是针对受欺负者实施的。目的是为受欺负者提供一个安全 的支持性环境,使他们能够讲述自己的经历,并学习和训练有效的应对欺负的方 式。通过自信心训练可使学生学会怎样做有自信心的表述,提高自尊等。
1、学校干预
大部分学生还是相信权威力量,都寄希望于老师和领导,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问想到的依
然是学校老师和领导。首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和领导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相信权威的心理,
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做人做事道理,循循善诱,树立榜样,帮助中
学生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中学生少犯或不犯错误。其次学校应该加强
与各部门的联系,开展日常工作。对校内经常爱惹事的学生,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要严厉惩罚,
送到少管所。对于欺负行为中外部人员参与的严重情况,尤其要加强同司法执法部门的合作,整
治校园周边环境,用强制手段制止校外人员欺负校内人员。最后学校还应该从加强校园安全的角
度,做好校园安保工作,比如增加校内摄像头,这样有助于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2、同伴支持
同伴支持能够有效减少欺负的发生,对受欺负者、提供帮助者、其他同伴以及整个学校氛围
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①因此,在欺负行为的干预中,同伴支持应纳入到学校的整个反欺负
政策 之中,才能与其他干预措施共同实现欺负干预的最终目的。本研究中欺负事件中的保护者起到了
重要作用,尤其是欺负者的好朋友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在欺负事件中充当保护者,
即解决冲突,而不是煽风点火者或者旁观者。同时,应该尽量多地通过同伴支持者的协调来解决
学校中的一些人际问题,如打架、辱骂、排斥或拒绝他人参与活动等,与平常冲突过后有赢者和
输者不同,同伴支持者在解决欺负问题时,尽量使行为双方都成为赢者,而且对处理结果都满意。
3、个体干预
个体干预只针对欺负者。从欺负者的平时表现来看,本文调查中的欺负者学习成绩不好,不
遵守学校纪律,不受同学欢迎。老师应该对其多些耐心和关心,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在班级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制定者一视同仁,都必须给予相应的非敌意的、非体罚形式的惩
罚;而对于在同学之问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者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从欺负者的特征来看,欺
负者性格暴躁,易怒,敏感,冲动,缺乏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应该采用认知—行为的方法, 即只针对攻击性学生,通过录像、小品表演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欺负的负面后果,在思想认识上先
得以转变,帮助他们掌握控制白己暴力行为的方法;还应当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
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 4、父母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欺负者的父母是溺爱型父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教育孩了要实行民主,不溺爱孩了,使孩了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养成良好习惯。其次家长要和学校积极沟通,及时了解
孩了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不能抱无作为的态度,积极干预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再次,父母要与孩了经常进行心灵交流,给他们以关心、爱护,使他们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从本研究的结果及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的 性格、学业表现、校园氛围感知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 减少或消除校园欺负行为中,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思维视角,从多方面入手,塑 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增强对欺负的关注及管理力度。学校和老师应意识到欺负行为在校园
内的普遍性,明晰欺负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危害性。对欺负行为的有效的干预, 能够减少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使学生感知到学校关心,增强内心安全感。因此, 可以在学校内开展欺负行为整治活动,加强管理及宣传力度,消除引发欺负行为 的隐患,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营造和谐文明的学风、班风、校风。
(2)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素质。在心理健康课堂内外,传授 给学生适应环境技巧、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训 练学生冲突解决策略等,提高移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欺负行为的意识,塑造 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
(3)建立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和最重要的 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认知、情感、行为均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父 母应该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同时,注意使用合理、 积极的教养方式,采取尊重、理解的交流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与他们 培养安全的亲密关系。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等消极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必要的惩罚 时要注意技巧和分寸。
(4)积极学习,完善人格。中学生应该培养积极平和的心态,用肯定的眼 光看待别人,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同情、理解及帮助别人;跟人交往时 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合理定位、不卑不亢;学习用合 理的方式处理人际冲突,减少摩擦,将文明行为的学习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