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五代柴窑在河南郑州
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曹书所记又增加了柴窑窑址和器物具有“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的特征,与此特征完全相同的重要记载,还见于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一书。不同处是窑址地仍采用“格古”洪武版的“柴窑出北地”,未增添“河南郑州”之说。
明代的文献还有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有“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指出五代时,柴窑“为诸窑之冠”,“始进御”。 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其记载比最早的《归田集》又增加了:“明如镜,薄如纸”的特征,但也谈及所见真器“差厚耳”。 明谢肇淛的《五杂俎》,是古代文人笔记小说中第一部记载“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献。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
5
清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比《归田集》的“天青雨过时”更完善了。 到了清代已距五代柴窑相去甚远,有新意的文献较少见。值得参考的无名氏《南窑笔记》,记载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记叙了柴窑釉药的成分,似与汝瓷有相似之处。
另有清代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记有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指出柴窑还有“黝然深沉”的“绛青”色。
至于其它的古文献,均为辗转传抄之作,其中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均同于《清秘藏》;清代刘廷玑的《在园杂志》、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朱琰的《陶说》均同于《五杂俎》。而明代田艺衡的《留青日札》、清代唐铨衡的《文房肆考》、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又都采上述各书之长,进行了综合论述,未有新意,在此省略不记。
6
在古代除上述各书记载柴窑外,还有清乾隆皇帝把玩宫中所藏柴窑器物时留下的几首御题诗,因其均是乾隆亲见的清赏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特全文抄录于后: 柴窑枕: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1766年) 柴窗如意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 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乾隆辛丑御题(四十六年,1781年) 柴窑碗:
冶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 镜明低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 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 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 乾隆丁未御题(五十二年1787年)
7
在这几首御题诗中,乾隆记述了宫廷收藏的柴窑器物的真实面貌,不仅再次指出几种文献的记载,而且还记述了其他文献尚未谈到的一些真实情况。指出所见的柴窑枕或“色如海玳瑁”、或“过雨天青色”,而“数枚柴窑碗”。“都为黑色无青色”,其器物特征为“镜明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而其工艺制作又“未若永宣巧”,比不上永乐宣德器的精巧。这些,都是其他文献中所未能见的,非常重要。 乾隆在御题中还提到《青异》和《八笺》的记载,可惜笔者在陕西一直找不到《遵生八笺》。而《清异录》对柴窗的记载,也未能查到。使本文留下不足,只能留待以后再查找。
上述古文献中的这些记述,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柴窑器的特征,提供了真实、可靠和具体的历史文献之资料依据。按照此依据去寻觅,柴窑这个千古之谜,早晚会被世人所破解。
三、文献记载与出土瓷器的特征基本吻合
按照古文献对柴窑所具上述特征的记载,我们观察并研究了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瓷器标本,发现两者之间竟达到了一致和吻和。笔者在此按前面引文、将古文献和郑州东西大街出土的五代青瓷标本的吻合之处叙述于后,以期求得客观和合理的结论。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