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3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9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选C。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
11、(2018·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选B。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精神”可得出当时士人强调打破传统“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
12、(2018·大庆联考)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娱乐性
10
解析:选A。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儒学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
材料三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巨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核心主张,并说明朱熹思想文化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以前传统儒家思想相比,黄宗羲政治思想有何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皆取诸阴阳之道”“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
11
纳。(2)第一小问主张,由材料二“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可得;第二小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3)由材料三“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答案 (1)主张: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趋势:儒家思想吸收各派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地位: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官方正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后世。 (3)发展: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主张,认为臣与君名异而实同,是平等。
1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人物,结合所学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关系,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内圣”强调伦理道德政治作用。孟子传承孔子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
12
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示例二:“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