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3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五 第3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14:20:13

1

1、(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这些言论( )

A、重视人主观意志力量 C、否定了“天理”存在

B、主张发展人个性 D、抨击了道学虚伪

解析:选B。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其主张发展人个性,故选B项。理学重视人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错误;抨击了道学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观点以及所反映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古代赋税制度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解析:选B。据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沿用旧制,鲜有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单一赋种,没有差等,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征缴,耗时费力,故D项错误。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是( )

2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仍具有盲目自大心态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地区冠以“天下”概念,反映了他思想中具有一定盲目自大心态,故选D项。

4、(2018·南充模拟)“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主要特征。一批杰出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是(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解析:选D。题干“‘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主要特征。一批杰出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说明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故选D项。

5、(2018·郴州模拟)心学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追问 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集大成者

解析:选A。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传播,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约束规范,故选A项。

6、(2018·新乡模拟)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

3

演义》中刘备“仁”、诸葛亮“忠”和关羽“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忠”“义”。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传播

解析:选C。A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对封建制度遵守和服从以及对自身修养,而明清小说里“仁”“忠”“义”还有很多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义”,故B项错误;一定时期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这些小说内容亦有反封建内容,与民主思想不矛盾,故D项错误。

7、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黄宗羲)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主人。……梨洲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历史,创造了新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4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原因。

解析 (1)从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归纳二者基本主张及相同点。(2)第一小问标准,从材料二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经济根源,结合黄宗羲思想产生背景是明清时期,运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实归纳。(3)第一小问进步性,从材料三信息归纳黄宗羲思想特点及影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7世纪中国明清时期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总结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原因。

答案 (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历史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束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高考新课标猜题卷)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是李贽( )

A、肯定人私欲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人性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 1、(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这些言论( ) A、重视人主观意志力量 C、否定了“天理”存在 B、主张发展人个性 D、抨击了道学虚伪 解析:选B。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其主张发展人个性,故选B项。理学重视人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错误;抨击了道学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观点以及所反映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古代赋税制度弊端在于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