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论文-让音乐之水注入语文教学通用版
让音乐之“水”注入语文教学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人的感觉器官对声音信息的刺激特别敏感,若用不同的感情说同一句话,由于音调和语气不同,引起听者的情感反应也就不一样。音乐正是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通过有组织的流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并通过其跌宕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染。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教育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合理地选用音乐,可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和和谐完美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身心放松,共同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对课堂调控和驾驭的一种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将音乐之“水”巧妙地引入语文课堂,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来呢?
一、音乐导课,营造氛围
导入”也叫“开讲”。在一堂课中,教师如何敲响这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确实应当“不同凡响”,需要做精心的艺术构思。为把学生尽快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利用与课文心灵相通的音乐导入新课,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教学《雨点》一文时,我挑选了一首《小雨沙沙》的儿童歌曲,这时,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学生都随其哼唱。这时我就势导入:这是一首描写春雨的,细雨绵绵,沙沙沙,多欢快呀!然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板书:雨点)雨点落进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一样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一时间,学生踊跃地
投入这节课的学习当中。相信这样的音乐导入语会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良好的开端。
二、音乐背景,催化情感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板的字符。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低年级学生读课文很难理解其中的情感,如果我们适时地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活泼生动的、低沉缓慢的或抒情悠扬的等等,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开来,激起情感的共鸣,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使师生进入到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草原的早晨》,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 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乐曲中,我开始了引入:远出,绿草蓝天,羊群与白云相连;近处,羊儿涌出了圈门,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着羊群。这里就是美丽可爱的大草原。请听——《草原的早晨》的配乐朗读。乐曲未尽,整个课堂已是群情激昂。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了高境界了。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 三、听曲写文,放飞想象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流动性、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不确定特征,这一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因此,教师经常性地进行一些听音乐写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可以播放一些内容单一的音效,让学生写片断。如,听鸟声,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鳞鳞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听车马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且想象力也日渐丰富的时候,可以播放有标题、有情节、有情绪变化、便于想象的乐曲,让学生听曲写文。听之前,教师要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
四、唱响歌曲,降低难度
科学家认为:音乐适合进行听觉刺激,能够引发无意识记忆。大量反复的音乐刺激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达到统一,无意识的回路打开,记忆效果颇佳。根据大脑的这一特点,教学时如能将语文课本中许多要求背诵的诗歌、辞赋原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聆听、吟唱,学生定会热情高涨。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教材要求全文背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枯燥,颇有难度,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背诵呢?我就引入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唱一唱,并且要比一比,看谁随着音乐唱得最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果然,学生被歌曲迷住了,思维也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新鲜的背诵形式激活了,他们在优雅的乐曲中兴致盎然地唱着背着??最后那理想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用唱歌代替背诵的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会比平时的背诵记得更牢。
五、音乐结课,意犹未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课文,读了后总会使人觉得“余音绕梁”。如果在课堂的应用评价阶段使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一定感到比较劳累。为了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不妨在总结时一改往常的做游戏、抽签问答、竞赛等形式,如果在这时播放一曲与课文的意境相协调的音乐,让学生边跟唱,边想象,课堂气氛会顿时更活跃,更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或者在学生课后的练习时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这样会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蚂蚁和蝈蝈》一文中,结课时我精选了一首表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的歌曲《劳动最光荣》,随着曲中的生动讲述,《蚂蚁和蝈蝈》一文的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安然过冬,而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内涵也随着旋律一泻如瀑。
以上数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音乐要精选,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慨;音乐要与主题密切相融,不能貌合神离或有“风马牛”之嫌;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真正是“该出手时才出手”;音乐的注入要注重实效,严禁流于形式的喧嚣。
总之,让音乐之“水”注入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携起手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让音乐启迪学生智慧,让音乐萌发学生的灵感,让音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