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2
21.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本文内容不一致的两项(6分) ( ) .....
A.李白的诗是词气豪放的,杜甫的诗是思力深刻的,白居易的诗是议论畅快的,苏轼的诗是比喻络绎的,韩愈、李商隐的诗则与王维、韦应物的诗一样是“神韵”淡远的。
B.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相比,前者偏于浪漫主义,后者偏于古典主义。
C.作者用“人黑夜里看猫,猫白天看世界”来比喻“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成为韦尔兰所向往的?灰暗诗歌?”,说明西洋批评家产生错觉有客观原因(黑夜),也有主观原因(猫色盲)。 D.中国旧诗与西洋诗相比,中国旧诗显得“古典”,西洋诗则显得“浪漫”。
E.诗和画固然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相一致的一面,相通的一面表现在:韦尔兰宣称最好是“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只分深淡;南宗画风则称“画欲暗,不欲明”。不相一致的一面表现在: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在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 六、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放下架子,平和生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下名利,泰然处世。 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 放下,为了更好地拿起;放下,为了更多地拥有。 请以“勇于放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江苏省无锡一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 2.D
3.B(A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者原谅。C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D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4.D(蛊惑人心:蛊惑,毒害,迷惑。急流勇退:旧时比喻仕途顺利的时候毅然退出官场,现也比喻在复杂的斗争中及早抽身。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5.D( A决定”应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发,一是不发,所以“决定”后应加“是否”逻辑才严密。B主谓搭配不当。“长期作案”的对象不是“案件”。C“发出”跟“废气”不能搭配。)
6.A(B句式杂糅,去掉“的主要原因”或者把“反映了”改为“是”;C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到“现实”前;D不合逻辑,可以吧“反映”改为“看出”或者“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7.B(A更相为命:轮流,更替。C幸勿为过:责怪。D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勉励。) ...
8.A(A都是名词做状语。B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贤:形容词做名词。C衣:名词做动词;游:动词的使动用法。D乳:名词做动词;白:形容词做名词。)
9.C(“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的“遇”在句中是“对待”的意思,句中的“尽礼”即“尽到礼节”,“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10.A(A组两句中加点的“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组“以夸诸戎狄”连词,相当于“来”,“臣以险衅”因;C组 “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D组“因召百僚谓曰”副词,相当于“于是、就”,“或因寄所托”随着。) ...11.B(B项分号前“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的分析概括有误。原文是“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显然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而非裴
矩主动向炀帝献计;裴矩的回答是“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即裴矩主张立即返京总观大局,并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余选项都与原文意思相符合。) 12.
(1)译文:如果不是用心治理国家,谁能像他这样? (自非:倘若不是;孰:谁;若是:像这样) (2)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遂:终于、竟;折:反驳、辩驳;“廷”和“面”都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当廷”“当面”。)
(3)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恶:厌恶;忠:忠诚;佞:奸伪、佞伪。)
13.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异位,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借景抒情,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14.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啼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5. ①晰—皙②应-因③涌—拥④合—和⑤致—制 16.①赝②纂③裨④懑⑤戴 17.默写
(1)众人皆醉我独醒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不在沉默中爆发 (4)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8)困于生衡于虑而后作 (9)静影沉璧 (10)玉盘珍羞直万钱 18.简约隽永抒情;神韵谈远
19.中国诗艺术高、活动强;批评家有艺术感觉和本土文学素养。
20.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习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概括。 21.AB
【《移家别湖上亭》赏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
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幼年时就成了孤儿,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后,学识广博,很早就出了名。隋文帝任定州总管时,召请裴矩担任补记室,很信任敬重他。后来文帝即皇帝位,裴矩屡次升迁,官至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国商人到张掖边塞与中国进行商品交易,炀帝派遣裴矩监管此事。裴矩就考察了解西域的风俗及山川险要、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姓族、物产服饰等,回来后上朝奏明皇上。炀帝非常高兴,每日召唤裴矩到御座前,向他咨询西域各国的事情。炀帝驾临东都洛阳,裴矩因为各少数民族前来朝拜进贡的使者很多,就劝炀帝广泛征求全国具有高超技艺的人,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觗等杂戏,以此向西域各国夸耀,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三市店铺都要设置帷帐,准备好酒食,派掌管西域事务的官员引领西域各国客商前来贸易,所到之处都要邀请客商就座,一定要等客商酒足饭饱之后才能散场。西域各国客商有了解内情的,都私下嘲笑裴矩掩盖真相的造假行为。炀帝却称赏裴矩极其真诚,说:“裴矩很能了解我的心思,凡是他所陈奏的,都符合我已定的计划,我还没有出现的偏差,裴矩都能加以提醒。如果不是用心治理国事,谁能做到像他这样?”裴矩后来又跟随炀帝亲临江都。等到李渊父子的义兵进入关中,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回答说:“太原方面李渊起事,直接威胁京城长安,现在皇上远在江都处理如此重大的事变,恐怕会贻误军机。只有皇上早日回京,才有可能平定变乱。”裴矩预见天下将要大乱,担心给自身招来祸患,所以每次接待客人,他都注意以礼相待,即使是下属官员和差役,都要尽量讨得他们的欢心。这时,炀帝已经昏庸无道,奢侈无度,裴矩却不劝谏,只是一味地讨得皇上欢心而已。太宗即位后,下决心制止奸吏贪赃枉法,听说各官府衙门办理文书案卷,很多官员都暗中接受贿赂,就派人拿上钱物去试探。门令史果然接受了前去试探的人送的一匹绢,太宗非常生气,将要处死门令史,裴矩进谏说:“此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加重处罚。但陛下用钱物行贿试探他,接着处以极刑,这就是所说的引诱人犯罪,恐怕不符合用道德开导用礼仪教化的大义。”太宗采纳了他的规劝,于是召集百官对他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朝廷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办理,天下还有什么担心治理不好的!”裴矩在贞观元年去世,死后朝廷加封他绛州刺史,赠给他“敬”的称号。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国君圣明,臣下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做官佞伪,入唐后做官忠诚,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由此可知,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