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语文试题
(三)阅读《读书是一种“遇见”》,完成25—28题。(共6分)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1读书其实是一种 ○“遇见”。打开书本的一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见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2 。苏轼说: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所欲求者”就是指不仅选择那些契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助于功课长进的书籍,更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代读者淘洗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遇见”,才不会耗损时间与精力。
3交友应遍及五湖四海,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当年西南联大的许 ○
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兼收并蓄,打通文理。吴宓、金岳霖等教授能用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4读书的“遇见” ○,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梁启超作《王荆公》时,为搞清王安石新政的真相,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笔记数十种。在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把发现的谬误一一进行审辨,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负责。
5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是为读书解疑释惑的好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读书则会更有所得。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研究移民史时,一直弄不明白巴人地盘扩大的真正原因,直到那次在三峡旅行时对巨大盐场的探寻和发现,才终于茅塞顿开。可见,现实中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对书本知识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佐证和补充。 6杨绛先生说: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了。而一个会“串门儿”、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变得水到渠成。
(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有删改)
2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25.请将本文第○(每空不得超过5个字)(2分)
读好书 读行合一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第9页(共10页)
26.文章第②段划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是 (1分)
A.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遇见”,那么,怎样选择“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B. 如果说,读书是一种“遇见”,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27.“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曾作为道理论据用以证明作者的观点,如果把这句话还原到文中,你认为应放在第 段。(1分) 28.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遇见”以及相应的收获。(2分) 答:
五、写作(共40分)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
题目一:如果用心聆听,木头里有声音,书本上有声音,指尖上有声音,冬日里也有声
音……请将“听,______的声音”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仰望星空,我们和千年前的古人共赏美丽的北斗星;在科技的推动下,我们享
受“北斗卫星导航”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有更多关于北斗的故事发生……推窗沉思,你有怎样的遥想?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0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8.1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 答案:错字修改:将“颠”改为“巅”
句子修改:将“值得同学们探究并关注”改成“值得同学们关注并探究。” (共2分,每空1分)
2. 答案:; 、 (2分,每空1分) 3.答案:A (2分)
4.答案:梅的第9笔是 点 (1分) 答案示例一:
我建议他临摹楷书体,理由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一如我们求学的态度要端正,适合作为书法作品贴在教室里以明志。 答案示例二:
我建议他临摹行书体,理由是行书舒展灵动,一如梅花洒脱飘逸、不堕凡俗的品格,适合作为书法作品贴在教室以点染环境。
(2分,建议临摹哪种书体不占分,书体特点1分,对应分析1分)
5.答案示例:梅花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内涵,是中国人理想人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将梅花设计于钱币之上,表达了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并借钱币的流通使梅花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2分,梅花精神1分;设计于钱币的意图1分)
1 陆游 ○2山重水复疑无路,○3柳暗花明又一村 6.答案:○
(共3分,每空1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朝花夕拾 7.答案:○
(共2分,每空1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古诗文默写(共3分)
8. 答案:学诗谩有惊人句(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9. 答案:年少万兜鍪(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10. 答案:宠辱偕忘(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0页)
11. 答案示例:风声、马鸣、号角、羌笛等边塞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 (3分。点明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1—2种,得1分,3种以上得2分;写出画面的整
体气氛,1分。)
12. 答案示例一:大漠孤烟直 答案示例二:青海长云暗雪山 答案示例三:风掣红旗冻不翻
(1分,课内外诗句均可,但写出的诗句有错不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9分)
13. 答案:(1)① (2) ② (共2分,每空1分) 14.答案:B (2分)
15.答案:我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一样一去不回头。 (2分,表明假设关系,“清中原”,“复济”,“如大江”,少一点扣1分。) 1答案:不给铠仗(1分) 16. ○
2答案示例: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 ○
(2分,每个要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给满分。) 参考译文:
乾道六年(1170),孝宗召辛弃疾在延和殿应对(答话)。此时虞允文掌权,皇上锐意恢复(国土),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群臣)。做《九议》《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上,对宋金双方逆顺的道理,消长的形势,用兵的长短,地理的要害,都做了周密的分析。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他升为司农寺主簿,离开京城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火灾兵祸,民生凋残,辛弃疾对百姓宽征薄赋,招抚流亡,训练民兵,议定屯田,被召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答案:信 (信用) (1分) 17. ○
2答案示例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降汉而不降曹操。 ○
答案示例二:孙策与太史慈相互信任,太史慈归顺。 (1分,内容基本符合即可) 18.答案示例: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航海时遇到风暴触礁,只身漂流到杳无人烟的孤岛。面对生存的困境,他用木头和船帆搭成帐篷,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他到森林捕猎,到海边捕鱼,把山羊养起来,并种植麦子等,顽强地在小岛上生存下来。(108字)
(3分,叙述名著情节中的困难1分,解决方法1分。语言表达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第12页(共10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