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2019年精选文档
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主要包括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素质教育所指的素质是广义的概念。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 二、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残疾学生因自身的残疾与缺陷,缩小了对世界的感知范围,减少了接受教育影响的途径,对事物和外部世界的感知不够完整,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残疾学生极易出现不良的个性和行为表现,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但现今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 1.采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过于强调教育对象身体方面的特殊性。 3.忽视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4.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5.现有教材和课程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解决途径
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采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过于强调教育对象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忽视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教材以及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进。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教育观念的滞后,需要加强管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引导转变观念。改变观念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通过教育评估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调控功能,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的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促进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现职教师,学校应建立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定期和不定期举
办在职教师培训和进修学习班,扩大教师进修的途径,提高理论修养。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教育,应实施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及教学技能、技巧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如:建立以能力和情感为主导的师范教育新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三)进行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改之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特殊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编写出一套适合特殊学校特殊学生的教材,改革课程,注入活力,使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多样性、可读性结合得更完美,让学生喜欢,教师满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好的依据和基础。
1.加强德育学科课程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使聋生具备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创造性、竞争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打好语文数学两门基础工具学科的基础,利用其基础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敏捷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大体育美育的课程比重,发挥学生在视觉、运动方面的天赋,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
4.要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比如开设班团队等常规性课程、科学知识性课程、科学
文化性活动课程、操作性活动课程等,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5.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室间、师生间、同学间营造和谐团结、友谊温馨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模仿能力较强的广大学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