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容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活量(VC)深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VC。当VC低于预计值的80%即为降低,
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VC减少是由于 1、主要由限制性通气障碍引起;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气道阻塞对VC亦有轻度影响。
(二)、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 容积(RV)FRC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RV是深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临床上常以RV占肺总量(TLC)的百分比(RV/TLC)来表示肺泡内残留气量的多少,正常人为20%-35%,此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RV和RV/TLC增大表明肺组织过度膨胀,其最常见的原因为肺气肿,通常认为RV/TLC 增至35%-45%-55%分别为轻、中、重度肺气肿。其次为气道部分阻塞。 FRC和RC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疾病和ARDS。
(三)、肺总量(TLC)指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总量,等于肺活量加残气容积。 COPD患者由于RV增加,使TLC增大。 各种限制性肺疾病使TLC减少。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常肺通气功能的维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呼吸肌功能,胸廓与肺舒缩功能,以及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呼吸肌功能不全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可称为通气 泵功能障碍,胸廓与肺扩张受限所致通气障碍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气道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
(一)、最大通气量(MBC或MVV) MBC是指每分钟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当MBC实测值/预计值<80%为降低,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MBC降低见于以下情况:
1、气道阻力增加:为主要原因;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限制性肺疾病。
气速指数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对MBC和VC的影响并不一致。引起MBC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VC减少则主要由限制性肺疾病引起。因此,测定气速指数有助于了解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气速指数=(MBC实测值/预计值)/ (VC 实测值/预计值) (二)、用力肺活量(FVC)
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时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FVC的临床意义同VC。正常人FVC与VC
相等,而在COPD患者FVC往往明显减少,低于VC。 (三)、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及FEV1 %
是指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在第1秒钟呼出的气量。 临床上常用FEV1%(FEV1 /FVC或FEV1实/预)来表示。当FEV1 /FVC <70%时即为降低,7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当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时即为降低,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FEV1临床意义:
1、FEV1及FEV1 %是常用且较敏感的检测大小气道气流受阻的肺功能指标。 2、 FEV1是评价支气管解痉药物疗效的常用指标。 3、 FEV1是气道阻塞可逆性的判定指标。
4、 FEV1 /FVC与FEV1实/预综合判断有利于COPD分级。 5、作为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的反应指标。 (四)、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
为用力呼气曲线中间一半的平均用力呼气流量。当MMEF实测值/预计值<70%即为降低,
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MMEF降低表明小气道阻塞,它反映小气道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五)、最大呼气流量(PEF)
由肺总量位用力呼气时,呼气流量随驱动压的增大而增加,约在75%-80%肺活量位时达最大,此时的呼气流量称为PEF。当PEF实测值/预计值<70%即为降低,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PEF临床意义
1、诊断支气管哮喘,并与COPD相鉴别。
24小时PEF波动率=(PEF最高值- PEF最低 值)/0.5(同日内最高值+最低值) 支气管哮喘>20% ,COPD<20%,正常人<8%。 2、判断大气道阻塞性病变及程度。
(六)、75%、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75 、V50 、V25)
是指用力呼气到75%、50%、25%肺活量位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当V75 、V50 、V25实测值/预计值<70%即为降低,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V75 、V50 、V25降低主要由于气道阻力增大和肺弹性回缩力减弱所致。 V75降低表明有大气道阻塞或呼吸肌力减弱, V50 、V25降低表明有小气道阻塞。 三、呼吸动力机制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顺应性(CL)指单位经肺压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肺顺应性降低见于:1、限制性肺疾病; 2、肺炎实变、肺水肿使肺容积减少;3、ARDS。
肺顺应性增大常见于肺气肿。
(二)、气道阻力(Raw)
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粘性阻力和惯性阻力。气道阻力是指气流产生的粘性阻力, 是在呼吸过程中空气流经呼吸道时,由气流和气道壁之间以及气流本身相互摩擦而造成的。 Raw为产生单位流量所需要的压力差,即Raw =P/V。
为排除肺容积对气道阻力的影响,通常以功能残气量(FRC)位时的气道阻力为标准。气道阻力的倒数为气道传导率(Gaw),即Gaw =1/ Raw。 Gaw与FRC之比称为比气道传导率( sGaw),即sGaw = Gaw /FRC,表示每单位肺容积的气道传导率,更适宜进行不同肺容积个体之间的比较。 当Raw实测值/预计值>140%为异常;当sGaw实测值/预计值<60%为异常。 Raw增加见于:1、支气管哮喘:Raw-V分离现象 2、COPD
四、肺弥散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弥散量是表示弥散效率的指标。 每分钟通过肺泡膜的某气体量 弥散量= (ml/mmHg/min)某气体肺泡中分压-肺毛细血管中分压 目前都用CO弥散量作为测定、评定弥散功能的指标。 影响气体弥散的因素: 1、气体的分压差;
2、气体在血中的溶解度和气体分子量; 3、肺泡膜的弥散面积; 4、肺泡膜的厚度;
5、通气/血流(V/Q)比值。 临床意义:
弥散功能降低见于: 1、肺泡膜增厚:原发性弥散功能障碍; 2、肺弥散面积减少:继发性; 3、通气/血流(V/Q)比值失调; 4、贫血等。
弥散功能增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房缺所致血容量增多以及肺出血等。
COPD临床严重度分级
级别 分 级 标 准
0级(高危期) FEV1/FVC>70% FEV1>=80% 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Ⅰ级(轻度) FEV1/FVC<70% FEV1>=80% 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Ⅱ级(中度) FEV1/FVC<70% 30%<=FEV1<80%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
&Ⅲ级(重度) FEV1/FVC<70% FEV1<30%或FEV1<50%预计值伴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的临床征
象
支气管扩张试验测之评定
FV1增加率>=15%,且**FEV1绝对值>=200ml
FEV1增加率=(吸药后FEV1-吸药前FEV1)/吸药前FEV1 MMEF提高>=20% MMEFiso提高>=30% sGaw提高>=40% **Raw下降>=40%
Vtg下降>=10% *PEF提高>=15% FVC提高>=15% 判定为阳性
sGaw与其他任何一项指标(除Raw)合用,阳性率提高至100%。FVC.MMEF.FEV1增15~24%为轻度可逆,25~40为中度可逆,>40%为高度可逆。支气管哮喘改善率均《25%。 支气管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阳性时乙酰甲胆碱浓度(单位:mg/ml) PC35sGaw=e*
其中x=(lnX2—0.693(Y2-35)/(Y2-Y1)
小结
MVV.VC.FVC.DlCO(%)分度 80~60~40
FEV1%分度 70~60~40 PEF.V75.MMEF.V50.V25.(%)分度 70~55~40
BR(%)分度 93~87~40 Raw(%) 增高 140~200
明显增高 200~300 异常增高 300~400
sGaw 60~50~40 RV/TLC(实测值)分度 35~45~55 >60岁 45~55~65
对于能否负担胸部手术的判断
肺功能评定 MVV RV/TLC FEV1 BR 手术安全性
正常 >80% <35% >70% >93% 安全 轻度损害 60~80 35~50 55~70 87~93 安全 中度损害 40~60 50~65 40~55 60~87 慎重
重度损害 30~40 65~80 25~40 <60 危险性大 极重度损害 <30 >80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