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效的教学评价
长效的评价机制将教学评价进行到底
为了让暂时落后的学生增加信心,鼓足努力学习的勇气。我试着不放过课上、课下的任何机会找出他们的闪过点,多次口头表扬激励,偶尔性的口头教学评价,只会短暂地激励学生,难以持久。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怎么才能用评价一直牵着他们的鼻子让他们不断进步呢?先从写好字入手吧,为了引导学生把字写好,我设计了每天、每周、每月评价制度,老师、组长每天检查作业,按五星、红旗、笑脸评定等级,每天将检查结果公布在教室黑板报上,每周评出写字标兵、每月评出写字明星,颁发奖状、小奖品鼓励。一周、一个月过去了,他们还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的光荣榜上添加红旗、五星。等到学生们的五星、红旗、笑脸积累到一定十个时,将十个红旗升级为一个五星,将十个五星升级为一个月亮,将十个笑脸升级为一面红旗。就这样学生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一个一个渐渐进步了。我想将教学评价多样化与长效的评价机制相结合,将教学评价进行到底,不断牵着学生不停向前走。
指责不能改变差生,只能使差生更差
之前,课堂上遇到一些三番五次讲解无果的学生,心中按捺不住的怒火爆发了;恨铁不成钢时,数落学生一通,释放心中的怨气?指责能改变差生吗?恨铁就成钢了吗?其实不然,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怨气找到了一个出口而已。这些收获源于我的差生经历。
自从上学到工作,我一直是优生,怎能体会差生的苦楚?暑假学车,第一次深刻体验了一把当差生各种滋味。初次接触那个陌生的庞然大物---汽车,心里胆怯、自信不足,鼓起勇气慢慢学吧。不怎么专业的教练开始授课,我的脑子成了浆糊,糊里糊涂,还没等我把教练的话想明白,该上车了,好紧张。只好边开边想,就在这时教练把我吆喝的更晕了,就像没了头脑的木头人,听从摆布,好容易下车看别人开,暂时脱离痛苦。只好将教练所讲与别人的实践结合,弄清自己的问题所在。迷茫之余,刚开始虚心请教,实践没有成功,又遭到教练的冷嘲热讽。有几天我觉得去驾校是件痛苦的事情,失败、指责一次又一次将残存的自信轧碎,真不想去,丧失学车的信心。还好我是一个成年人,又鼓起勇气继续学习,经过细心、耐心揣摩、实践最终掌握了要领。可是深深体验了当差生的滋味,无助、痛苦、不知所措、失去自信、放弃?当差生真的很难啊,指责不能改变差生,只能使差生更差。
开学了,班里不免也有差生,我开始试着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指责,没有怨气,只有心平气和,只有关注、帮助、鼓励,渐渐地他们进步了、自信了、开心了,我也收获了改变差生的秘诀。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单位“1”、分数单位是点到为止还是深入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有用分数表示数、简单的分数比较、分数的简单
计算几个方面的知识,往常一般以情景平均分苹果之类的引入,对于单位“1”、分数单位只是提起,不作要求。我一直很矛盾这样能不能为第二学段分数的学习打好基础,顺利的过渡?一、同课异构 —— 《认识分数》案例评析
1. 同课异构看刘清姝老师的《分数认识》 (1) 教学目标定位
① 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与研究,初步感知分数中的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③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教学重、难点: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
韩巍老师将这节课设计分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数的理解与应用共三个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通过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从认识分数开始逐步对分数概念和运算进行掌握。
在课前引入分数阶段,韩老师首先设计了分蛋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当蛋糕不够分时,怎样解决并亲自动手分一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一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在做中学,不仅学数学,而且“做”数学。由于学生用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蛋糕的“一半”,以此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渴望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从内心激起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分数的兴趣和愿望。
【视频 00 : 03 : 17—00:04:23 】
韩老师借由学生分蛋糕的不同方法(即有的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 4 份),自然地引出“四分之一”这一分数,这个环节不仅认识了四分之一,同时这里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联系在一起,教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二相等的关系,为后续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埋下良好的伏笔。
【视频 00 : 09 : 21—00:12:44 】
认识了二分之一后,韩老师通过折纸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各种学具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卡片,折一折、涂一涂,找到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论
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进一步理解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悟一个物体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得的一份的大小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视频 00 : 17 : 15—00:19:11 】
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韩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找出一根彩带的三分之二的活动,学生通过折一折或测量的方法,将彩带平均分成 3 份,找到这根彩带的三分之二。在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教师通常都会安排学生通过折纸等操作来均分单个物体,但总是 2 等分或 4 等分,经常避开 3 等分,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不好操作,但是我觉得故意避开 3 等分,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去认识分数,我们看一看,韩老师是怎样处理的。
【视频 00 : 23 : 58—00:26:00 】
在课后练习中,韩老师设计了“奇奇的生日”、“八戒分西瓜”这类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 同课异构看 刘清姝 老师的《分数认识》
刘老师在设计引入二分之一时,首先让同桌之间动手分学具,学生经历了由整数扩展到分数的过程,在学生平均分一条彩带时,用学过的整数都不能表示“一半”这个数,接下来刘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这个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去创造这样的一个数,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刘老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将发明的符号解释给所有的同学听,刘老师再评价,评价得细致得体恰到好处。让学生体验分数产生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 00 : 04 : 31—00:05:56 】
刘老师在练习活动中,借助直观图形比较分数大小的操作活动,加强了对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分一分、折一折和涂一涂 , 最后再比一比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同一个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表示的数量就越少,这样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分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视频 00 : 31 : 50—00:33:23 】二、关注教师在新知落实处理方式上的巧妙之处
1. 分数 --- 刘清姝: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第一次接触,对理解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刘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学具,到最后一个彩带只有一条,引发问题。这充分重视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分数的产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找一找,说一说,在说一说中强调平均分,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辨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2. 分数 --- 韩巍:分蛋糕问题的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了冲突,他们用学过的整数表示不出一块蛋糕的一半,在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自然而然地“渴望”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 , 从内心激起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分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两节《认识分数》可谓是各有千秋,刘老师的特点是生动活泼,逐层递进。韩老师的课则是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诱人的蛋糕,学生们怎么能不认真听讲、努力思考呢?此外,这里最本质的是把知识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场景再现,让学生更有发言权。
最近, 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堂课打破传统, 另辟蹊径,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现把其中的精彩片断整理出来, 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反思, 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断一: 认识1\\2
师: 1×2和2×1这两道算式都是用1与2组成的乘法算式, 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 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学生听清要求后, 开始动笔书写, 教师巡视。不一会儿, 学生自信地举起了一只只小手。 生1: 1×2=2, 2×1=2, 1+2=3, 2+1=3, 2÷1=2, 2-1=1。
生2: 我有补充。在大姐姐的书上看到过倒过来写“1- 2”的算式, 可是等于多少, 我看不懂。 生2的语调由自信渐趋信心不足, 并抓耳挠腮起来。这时, 还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把手高举过头, 唯恐老师没注意。 生3: 爸爸教过我, 1- 2= - 1。
生4: 我还有补充, 2÷1倒过来可以写成1÷2的除法算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