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届必修3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线索
①春秋战国 ②秦 ③西汉 ④魏晋南北朝、隋唐 ⑤宋明 ⑥明清 ⑦近代
百家争鸣 儒家形成 遭打击 正统思想 受佛道教挑战、三教合一 理学 批判继承 A1860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焚‘) (董’+汉’) (?) 4人? B19C末康有为:中西结合
C1915新文化运动:动摇?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由学生完成) 1、创立: 2、发展: 3、厄运: 4、独尊: 5、危机: 6、融合: 7、创新: 8、批判继承:
9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10 、冲击:
11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学思想的阶段特点: 1,前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2,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 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3,程朱理学的特点:
复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议一议: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
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1
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写出百家争鸣的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具体原因:①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②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发展。 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④文化: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基。 3.记住百家争鸣主要派别的代表及其主张: 流派 儒家 代表 孔子(春秋, 奴隶主’) 主张 ①思想核心是仁②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 ④性相近。 ⑤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整理了《六经》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春秋,奴隶主’) 庄子 法家 墨家 韩非子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本善 ①仁义、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本恶。礼法并用。 ①道是万物本原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朴素的辩证法 万物相对 ①法治 ②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墨子(战国,平民)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通过改造,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意义 是儒家创始人,思想家和教育家 4.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仁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孔子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汉初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②汉武帝时面临社会危机,需要新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2
2.写出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为加强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
4.比较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哲学。
评价:①积极:新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②消极: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并带有迷信色彩。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何被汉武帝采纳?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 6.汉武帝为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
措施:①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启用儒生参政③把五经作为教科书;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形成的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②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家为主。唐朝三教并行,儒学地位受挑战。
2.理学含义:北宋时期形成的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3.程朱理学:
(1)理学开创者是:北宋二程。主张:①天理是万物本原.(核心)—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2)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主张:①三纲五常是天理 ②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3)影响:①程朱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但压抑了人性。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有何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南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5.明朝陆王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学的:
(1)陆九渊: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 ②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 明末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如何评价?
进步思想: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批判理学,提倡个性解放。 评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3
2.记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主张、共同点: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①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
共同点:①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②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③经世致用
3.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②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③思想:理学束缚了人们思想。
4.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为什么没有像启蒙运动一样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17-18世纪 明清早期民主思想 启蒙运动 同(17-18世纪) 都批判君主专制 异 背景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芽发展缓慢。 ②西方封建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③理学束缚了人们思想。 解放了人们思想。 侧重批判君主专制,但未提出 批判君主专制和教会的统治,提出了未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在当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推动欧美等国由此没有促进明清向资本主义社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会转变。 内容 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考点2:古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完成时间轴: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前5世纪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