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 光的折射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第4节 光的折射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一、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八年级学生正处入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二、学情分析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识与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技能 三、教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学目标 过程与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教学重点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 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1
点难点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五、教法学法 观察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师生活动 【复习提问】 1.影子说明了光在 介质中沿 传播 2.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路是 的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 设计意图 感受故事的情趣,自然地进入新的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求知状态。 失措,大呼救命。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 小明差点被淹死!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 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 课件展示光的折射例子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视频播放】光的折射 引导学生总结: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光路可逆 感受生动形象的科学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思考:这与物理知识有什么关联呢? 2
2、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5、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6、光从其他透明介质(如玻璃、水)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过渡: 俗话说:“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由浅入深地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 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传播的路径将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 们画出光路图。 2.讲故事:小明跟着爷爷到湖中去叉鱼时,每次都向着他看到的鱼叉去,却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呢? 引领学生作光路图,使他们认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产生应用知识的欲望,准备感受知识应用的乐趣。 3.出示诗句: (1)掬水月在手; (2)潭清疑水浅。 据此提问:它们分别属于光的什么现象?二者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感受美的意境,并分析说明: 感受美的意境 “掬水月在手”是光的反射现象;“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3)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中的《科学世界》,进一步了解折 3
射现象。 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总结: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回顾本堂所学 学以致用,高效练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充,说出他们自己的收获,习。 真正谈出多方面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求知的快乐! 课堂检测(同步试题) 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及苏轼的诗——《观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查缺补漏,全面提高。 欣赏美景,朗读诗 歌。产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和欲望。 展开联想:当雨后的西湖,升起了太阳,也许我们会看到美丽彩虹。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请预习《光的色散》。 布置作业 《高效课时通》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