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口腔临床药物学重点总结
口腔临床药物学重点总结
1、口腔医学用药特点:1)、局部用药使用多;2)、消毒防腐使用广泛;3)、药物剂型多样化。
2、药物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排泄(excretion) (1)吸收:
首过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2)分布:
再分布:吸收的药物首先流向血流量大的器官。
(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达饱和,此时再加大剂量会导致游离药物浓度不成比例的升高,导致中毒。2、血浆蛋白同一位点结合的药物间存在竞争性抑制,使游离药物浓度发生改变,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引起重视。 (4)、排泄: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3、半衰期:定义为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意义:1、给药间隙时间 2、血药浓度达稳定需要5个半衰期 3、治愈后体内药物浓度。
4、RUD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
5、在诊断正确的前提下用药标准:总的原则是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合适的药物用于合适的患者,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的目标是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 1)、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2)、用药指证适宜3)、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满意,价格合适4)、药物正确无误5)、剂量、用法、疗程妥当6)、调配无误(包括提供适宜的用药信息)7)、患者依从性良好
6、药物代谢动力学(PK) 简称药动学,他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的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从广义上讲,泛指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7、药动学常见参数(P9)
1)、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通常以升或公斤表示。 2)、消除半衰期 3)、清除率
4)、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血管外给药后,测得所给药物达血液循环的速率及程度。
8、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药物以正常用量和用法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
1) 副作用:使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令人感到不适的药理反应
2) 毒性作用:药物对靶器官、组织、细胞的直接损害及由此产生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的危
害性较大
3)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 4) 变态反应:药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免疫反应 5) 激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6) 特异质反应:由于先天性遗传异常,病人即使应用少量药物,仍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
用以及用量无关的严重反应。 7) 致畸作用 8) 致癌作用 9) 药物依赖性 10) 致突变作用
9、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A型(量变型)ADR 1)、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 2)、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质变型)ADR:异常反应,难以预测,毒理学难以筛查,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抗微生物药物
10、抗菌药物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合成所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11、抗菌谱:每种抗菌药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
12、杀菌药: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机体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具有杀菌效果,MBC:最低杀菌浓度
13、抑菌药: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机体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具有抑菌效果,MIC:最低抑菌浓度
14、化疗指数:对药物安全性的评价,通常用其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愈大,药物的毒性愈小,疗效愈大。
15、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2、抑制细胞膜的功能:如制霉菌素;3、抑制或干扰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如红霉素;4、抑制DNA或RNA的合成:如喹诺酮类
16、抗生素:概念: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或生命物质活性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 17、青霉素类: 青霉素G:
药理作用: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有效,是口腔颌面化脓感染首选药。尚可治疗破伤风等。但约80%~95%金色葡萄球菌已产生耐药。口服吸收差,肌肉注射吸收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易入炎症组织。肌内达峰0.5h,血浆半衰期0.5h, 对多数敏感细菌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5h。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
临床应用:多种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针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少数阴性球菌。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大叶性肺炎、蜂窝织炎、化脓性脑膜炎、淋病、梅毒、破伤风
用法用量:肌内 注射每日成人80~320万u,儿童3~5万u/kg, 分2~4次给药; 静脉滴注每日成人240~2000 万u,儿童20~40万u/kg,分4~6次, 合理用药:NS 50~100ml ,
静脉0.5~1.0h快速滴注。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高,可致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肌注部位发生周围神经炎;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迷。二重感染:耐药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赫氏反应:治疗梅毒时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肉痛、心跳加速等。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药理作用:半合成广谱青霉素 G+及G-菌均有作用,对产酶菌无效。半口服与肌内达峰时间分别为2h、1h, 血浆半衰期1~1.3h,血浆蛋白结合率20%~25%,主要经尿排出。 临床应用: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及伤寒 ;成人:每日量1~4g,分3~4次给药 。儿童:每日量为50~100mg/kg,分3~4次给药 。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为对位羟基氨苄西林,是B内酰胺类抗生素。该药一般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牙周科常用的抗菌药。 临床应用: 1、辅助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2、辅助治疗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杆菌相关的顽固性牙周炎,对四环素药物反应较差的病例,选择该治疗药物可得到较好效果。3、急性牙周脓肿切开引流后的辅助治疗
18、头孢菌素类: 四代头孢药物的区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抗菌谱 窄 较广 广 更广 G+ ++ ++ + G- -- + ++ ?-内酰胺酶 半衰期 脑脊液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短 短 延长 延长 低 较高 透入 透入 肾毒性 大 小 几无 几无 代表药物 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吡肟 球菌++ + 特点: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
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
头孢菌素类临床应用:第一代:用以治疗耐青霉素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第二代:用于产酶耐药G-杆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致感染,一般G+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第三、四代: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19、其他β—内酰胺类 (一)头霉素类
广谱,对G-菌作用较强,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妥,厌氧菌有效。 临床应用:口腔、普腹外科、妇产科等需氧和厌氧的混合感染。 代表品种: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二)碳青霉素类
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抗生素,有广谱、高效、耐酶、抑酶等特点。 代表药: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合剂),主要用于多重耐药菌、产酶菌所致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免疫缺陷者的细菌感染。 西司他丁
无抗菌及抑酶作用,通过抑制肾脱氢肽酶活性,减少亚胺培南降解,提高血药浓度。
注意事项:不能与其他?-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合用。乳酸盐不能配伍。
肌注不能用于严重休克和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含利多卡因) 禁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3个月以下婴儿。 慎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肾功能不全。
(三)单环类 氨曲南
(四)氧头孢烯类 拉氧头孢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本身无抗菌活性,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合用时能显著增强后者的抗菌作用。常用的有: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的合剂,舒巴坦与氨苄西林的合剂。主要用于产酶菌所致的感染 20、氨基苷类共同特点:①水溶性及稳定性好;②口服吸收差,须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③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具有高度抗菌活性;④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具杀菌作用;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多数以原型经肾排泄;⑥细菌对不同品种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组织作用。对G-杆菌强大杀灭作用;G-球菌效果差;G+球菌:耐药金葡菌有效、链球菌无效。结核杆菌:有效、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
代表药物为庆大霉素:剂量每日成人160 ~240mg,分2 ~3次肌注或静滴,100ml溶液0.5小时滴注。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大剂量用药时特别是肾功衰竭、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宜长期应用。
21、四环素类共同特点:①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葡萄球菌)和阴性杆菌(脑膜炎球、大肠杆菌)有活性;②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③口服吸收良好;④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不易通过血脑屏障;⑤主要经肾脏排出;⑥主要用于布鲁菌病、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和立克次体;⑦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及儿童牙齿黄染。代表药物为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四环素对口腔的特点:有效抑制龈下菌斑中致牙周炎的厌氧菌;在龈沟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易吸附于牙根表面,以活性形式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
四环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①胃肠反应 ②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③儿童用可造成牙釉质活骨骼发育不良在妊娠中期到出生后4-6 月乳牙影响最大,出现生后6 个月-5 岁可对恒牙造成黄染色素沉着或牙釉质发育不全等 ④肝肾损害 ⑤过敏反应如药物热、皮疹等。
22、大环内酯类共同特点:①抗菌谱窄;②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③口服但不耐酸;④不易通过血脑屏障;⑤主要经过、胆道排泄。为速效抑菌剂,一般不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只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代表药物为红霉素、阿奇霉素。
23、喹诺酮类:对多数G-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耐药性极少,口服吸收好,组织和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轻微,占临床主导地位。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骨骼、关节发育不良,故禁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使用。代表药物: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口服吸收快或不吸收、性质稳定、不易变性、价格低廉
23.5、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甲硝唑(Amoxicillin): 药理作用:有较好抗滴虫和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对G+及G-厌氧菌及脆弱类杆菌有较强作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