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宜宾中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含答案】
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5.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6.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4分)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18.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9—21题。(12分) 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
5
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19.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4分)
20.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
21. 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2分) 四、作文(50分)
22.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20行。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50分)
(1)阳光,是奔跑的方向;奔跑,是青春的激扬。朝向阳光,灵魂不会坠入黑暗;努力奔跑,生命始终一路芬芳。
请以“朝着阳光奔跑”为题写一篇作文。 (2)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不再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请将题目“读懂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6
宜宾市2018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 选择题(20分) 一、基础知识(20分) 1.D(A.拓tà B.辍chuò C.拙zhuō) 2.D(A.惊骇 B.即使 C.略胜一筹) 3.A
4.B(A项主语残缺,删掉“随着”;C项成分赘余,删掉“逾”或“以上”;D项语序不当,应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D(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6.C(考中者称为“举人”,从《范进中举》中可知。) 7.A(A“醉打蒋门神”是武松的故事。) 8.B(B均为通假字,通“披”,穿;A前通“无”,后为“逃亡”;C前为“使……听到”,后为“听说”;D前为“名词作动词,亲近”,后为名词“亲戚”。) 9.A(A项均为“比”;B前为“把”,后为“因为”;C前为“将近”,后为“况且”;D前为“竟然”,后为“才”。)
10.C(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第Ⅱ卷 非选择题(100分) 二、古代诗文(20分) (一)(5分) 11.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人们却没有怨恨,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诫明确清楚。(“以”“明”各1分,句意1分) 12.(1)广开言路;“开诚心,布公道”。(1分)(2)赏罚公正分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不赏,恶无纤不贬”(1分,两句任答一句均可)。 (二)(5分) 13.(1)飘飞的蓬草,(1分)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1分) (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 (三)(10分) 14.默写。
(1)夜阑卧听风吹雨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参考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7
三、现代文(30分) (一)(18分) 15.(4分)
(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
(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
(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每概括出一点,并准确写出理由得2分,答出两点即满分。若学生先综合概括老师形象,再具体分析也可。) 16.(4分) (1)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2分) (2)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2分) 17.(6分)
(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
(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 (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1点3分,答出2点满分。) 18.(4分)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只答结果,没有理由,不得分。如果两方面都答,则选择第一个答案给分。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二)(12分) 19.(4分)
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1分) 再分析吃苦的意义。(1分) 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危害。(1分)
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1分) 20.(6分) (1)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8
(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 (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答出1点2分,3点满分。) 21.(2分) 示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书法家。
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