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课件

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课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9 19:23:54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最早的经济活动。大约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是人类采猎文明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起,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和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直到今天,世界不少国家仍然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经济虽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但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却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 一、农业经济活动 (一)主要特点 1.强烈的地域性

农业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由于农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不同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又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

农业出现以后,由于先民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人类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在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因而最早兴起了农耕文明。但在其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形成了辽阔的大草原,不利于农耕的发展,出现了广袤无垠的游牧世界。大体上以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喀尔巴阡山一线为界,北牧南农。尽管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直到今天,农业经济的强烈地域性仍然非常明显。当今世界各地农业地域类型、作物结构、畜群结构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农业经济强烈地域性的反映。

2.明显的阶段性

起始久远的农业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在农业文明以前的渔猎采集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严重依附于大自然,以采集野果和捕鱼狩猎为生,处在大量未触动的大自然的包围之中,基本遵循生物适者生存规律而进化,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混沌共生的原始文明,以简单的分工和简陋的工具作用于自然,主要是利用自然,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极小。如果说那时也有“环境问题”,那主要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象动物那样的无知,乱采乱捕,滥用资源,从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的饥荒。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虽然劳动生产率低下,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等。

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然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低,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少发达国家走了一条“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的发展道路。石油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20世纪60年代不少国家掀起的“绿色革命”,就其化肥、农药和机械装备使用情况看,也是高耗能的石油农业。

面对石油农业诸多弊端,生态农业日益受到重视。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型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各地的农业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洲、北美洲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

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仍徘徊在传统农业阶段。 (二)农业经济类型

农业经济部门繁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中两个最主要的部门。人们通常用种植业、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或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的对比关系,来反映农业经济类型,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农牧并重的农业经济等。 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多数发达国家,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青贮饲料和谷物,以现代化的舍饲畜牧业为主,畜禽通过转化种植业产品,为人类提供肉禽蛋奶等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和羊毛皮张等,发达的种植业是畜牧业的基础。另一类是草场条件非常好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乌拉圭等国,依靠自身良好的饲草条件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牧场畜牧业。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少数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国;另一类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的青贮饲料和谷物较少,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役畜)的作用不容忽视,畜牧业主要是传统的副业畜牧业。

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气候和劳动力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农业经济活动主要是生物再生产过程,而生物再生产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因而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具备上述条件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成为旧大陆四大文明古国。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土地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会不断提高土地的质量,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土地丧失生产能力。土地资源数量多(面积大),有利于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类型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活动。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土地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保护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刻不容缓的问题。为了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必须适时开展土地资源普查,认真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多宜性土地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给排水等。限制性因素越多的土地,适宜性程度越小;反之,适宜性程度越大。

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最为明显。随着高度的变化,日照、地面辐射、气温、温差、降水等都会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的垂直地带性现象由此而产生。一般地,平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山区的小气候也为某些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高山反季节蔬菜等。坡度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地势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适宜机械化耕作;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利人畜活动,易造成水土流失,适合作为林业用地。为了保持水土,有些国家明确规定≥25°的坡地一律不能开垦为耕地,坡度15°~25°的耕地必须坡地改梯田。坡向不同,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向阳坡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喜温长日性作物的生长;背阳坡日照时间短,对喜阴短日性作物生长更为有利。地面切割程度影响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

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结构、肥力、深度、化学成分、酸碱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从热带到寒带作物结构以及树种草被的差异,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光照时间长短、光照强度等,影响农作物产量、质

量和分布。目前农业生产中光能利用率不超过2%。通过合理密植、不同作物的间种套种、扩大复种指数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温度是热量水平的标志。任何作物的生长(光合作用)都有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高、最适温度。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三基点温度不同。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最强,作物生长快;当温度达到最低或最高温度时,光合作用停止,作物停止生长;若温度继续降低或升高,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有害影响,直至死亡。农作物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比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高。只有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多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时,才有有机物质的积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原因即如此。水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而也是影响农业生产分布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分是植物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降水是土壤水分贮藏累积的主要来源。水分影响耕地类型,但水分的多少并不是决定耕地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农业地域类型的唯一因素。

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自然环境仅仅为农业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能否从事某种农业经济活动完全取决于人文环境。世界上许多农产品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不吻合,如橡胶、咖啡等,就是人文环境不同的结果。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作物和集约经营程度,对劳动力数量与技能要求不同。在农业经济初级阶段,农业经济活动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比素质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农业经济高级阶段,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充分显现出来。一般地,经济作物比非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种植业比放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使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性地进行农业布局。如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从旷野走向室内,且不受季节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工厂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温室栽培使低纬度蔬菜能在高纬度种植,反季节生产出时鲜蔬菜,做到“淡季不淡”。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短了少数生物的生命周期,加速了农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保证了市场需求,如培育早熟优良品种,缩短畜禽育肥时间,栽培速生丰产林木等。高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农业面临着新的选择:高投入、高机械化仅仅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依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发展农业将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生产力水平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和预防、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低,农业布局的范围越小,单位面积的产量越低。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原始农业仅限于暖热地区,水产业仅限于江河湖泊,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布局范围空间广阔,水产业从内陆水域扩大到近海以至远洋,从天然捕捞发展到“海洋牧场”、“耕海种鱼”。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农业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工业可以为农业提供大量无污染的优质化肥、农药以及技术装备、市场等,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扩大农业布局范围。农业为工业提供部分原料,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和技术装备,二者互为市场,互相制约。

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生产者为自身需求而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的自给性、封闭性特点突出。市场需求可以引导农业生产,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农业生产也可以培育市场。农业生产怎样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是防止某些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必须注意研究解决的问题。

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发达的交通运输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城郊农业的内涵,已经使城市居民的肉禽蛋奶蔬菜副食供应不限于来自城郊,出现了许多远离市场的农副产品基地。

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任何国家都必须制定适宜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经济活动出现以后,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在可能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地等),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景观空前丰富多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塑造了农业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又为工业文明和

信息文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文化基础。农业文明在推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的同时,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也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100多年前,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虽然自然原因(如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等)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而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等,致使自然植被遭到了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甚至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虽经不懈努力,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仍然赶不上水土流失的发展速度,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996年的182.7万平方千米,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失出了1厘米厚的表土,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全球每年表土的过度侵蚀量达227亿吨,超过了新土壤的形成量。

因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河流泥沙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尽管河流泥沙可以通过淤灌改善灌区土壤,但这仅仅是“蝇头小利”,大量水土流失使农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危害农业生产,淤积河道、水库,缩短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水库报废、河流改道等,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发展农田灌溉,人们修水库,建渠道,对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水库改变了水库周围的小气候,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沼泽化,甚至引起血吸虫病大传播。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当和落后的漫灌方式等,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全世界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地面积已达30万平方千米,占灌溉面积的7%,而且还以每年1万平方千米左右的速度增加。从埃及、西亚、中亚,到巴基斯坦和中国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灌区盐渍化带。 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 如过度放牧、滥垦(如垦草种粮等)乱挖(如挖中药材、搂草、搂发菜等),草原利用强度超过了草原自我更新能力,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场载畜量降低,牧草构成逆向演化,饲草品质劣化,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草原的退化,加剧了畜草矛盾,使本来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草原畜牧业受到新的威胁。由于草被遭到破坏,土壤受到严重风蚀,造成土地荒漠化。在强风天气条件下,沙化的土地为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尘沙来源。风沙天气所过之处,黄沙弥漫,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还蕴藏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并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近300年来,人类砍掉了占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森林,使许多物种资源在人们尚未认识之前就因人类的经济活动而灭绝。过量砍伐是导致森林可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危机,林区经济状况恶化,森林生态保护功能减弱,林地利用率降低,残次林比重增加,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和生长率降低,森林经济效益下滑。虽然许多国家重视人工造林,但林木年消耗量仍大于年生长量,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自然植被的减少,尤其是森林植被的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致使河水暴涨暴跌,或使下游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淹没村庄,或加剧下游干旱程度,都造成重大损失。

13由于滥垦乱伐过牧等方面的原因,土地荒漠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沙化面积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每年增加1560平

方千米,70年代至80年代每年增加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每年增加246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根据我国典型地区调查,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四个:(1)过度樵伐,约占荒漠化成因的32%;(2)过度放牧,破坏草地,约占荒漠化成因的28%;(3)滥垦草原,约占荒漠化成因的25%;(4)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地剥离地表植被和采矿等原因,约占荒漠化成因的9%。

我国沙尘暴天气与沙化面积的扩展呈同步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5次,60年代共发生8次,70年代共发生次,80年代共发生14次,90年代共发生23次。

在水产资源开发利用上,近海水产资源由于滥捕狂捞,捕捞能力大大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生物群体来不及补充,鱼类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生态平衡被打乱,渔汛难以形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内陆江河湖泊的鱼类资源破坏更为彻底,淡水捕捞每况愈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鱼类失去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大量的堤坝涵闸阻塞了鱼类的繁殖、索饵的洄游通道,更多的水域因为得不到鱼类资源的补充,大型经济鱼类越来越少;农田本身的大量剧毒高残留农药,对泥鳅、黄鳝等人们喜欢食用和出口需要的小水产品危害极大。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结构比较稳定,在空气中经酸、碱、氧、紫外光作用下不易分解,脂溶性强,水溶性小,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容易污染土壤、

搜索更多关于: 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课件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最早的经济活动。大约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是人类采猎文明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起,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和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文明开始出现。直到今天,世界不少国家仍然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经济虽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但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却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 一、农业经济活动 (一)主要特点 1.强烈的地域性 农业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由于农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不同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又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 农业出现以后,由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