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前言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 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
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
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
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第一,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
科学划分工作元素
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
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
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
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效率才会得到。
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的时候,就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
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劳动效率的获得,再寻求组织效率,之后再发挥个人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能管理有效
第一,时间管理;
第二,系统思考;
第三,培养人。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是需要这五项内容和谐发展、协同作用的,而这五项内容的协同就是企业的系统能力。
第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
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
目标管理实现需要:
1、 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 目标要能够检验;
3、 使目标清晰。
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
目标与资源两者匹配的关系是计划管理的结果。
衡量计划管理好坏的标准:
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目标的时候,计划管理得以实现;当资源无法支撑目标或者大过目标的时候,要么浪费资源,要么“做白日梦”。
第二,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
简单描述流程管理,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