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1 - 图文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的中央,主要结构有梨状孔、鼻后孔、骨性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等。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同名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即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 (3)骨性口腔: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领骨构成,其下壁和后壁缺如。
颅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凸、乳突、下颌角、颧弓、髁突、眶上切迹等。 (五)颅骨的连结
1.特点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它颅骨借缝、软骨或骨组织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2.颞下颌关节
(1)构成:由下颌骨的髁突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 (2)结构特点:关节囊较松弛,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3)运动形式:属于联合关节,可作下颌骨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和侧方等运动。
四、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形体较小,运动灵活;下肢骨粗壮坚实,骨连结稳固, 适合支持行走。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 共64块。每侧32块,包括肩胛骨l、锁骨l、肱骨l、桡骨l、尺骨l、腕骨8、掌骨5、指骨l4。 (1)肩胛骨:
1)位置: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
2)形态:为三角形的扁骨,有两面、三角和三缘。
3)主要结构:有肩胛下窝、肩胛冈、肩峰、外侧角、关节盂、上角、下角、内侧缘、上缘和喙突等。
临床应用:①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②肩胛骨上角平第2后肋,下角平第7后肋,是计数肋序的标志。 (2)锁骨:
1)位置:位于颈、胸交界处,全长都可摸到。
2)形态:为“S”形,分一体、两端(胸骨端和肩峰端)。 (3)肱骨:
1)位置:位于臂部。 2)形态:典型的长骨。
3)主要结构:有肱骨头、外科颈、大结节、小结节、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尺神经沟、内上髁和外上髁等。 (4)尺骨:
1)位置:位于前臂内侧。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
3)主要结构:有鹰嘴、冠突、滑车切迹、尺骨头、桡切迹、尺骨茎突等。 (5)桡骨:
1)位置:位于前臂外侧。
27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细小,下端粗大。
3)主要结构:有桡骨头、尺切迹和桡骨茎突等。
(6)腕骨:属于短骨。排成二列:近侧列(由外侧向内侧)有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由外侧向内侧)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记忆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7)掌骨:属于长骨。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2、3、4、5掌骨。
(8)指骨:属于长骨。拇指为两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指骨由近及远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上肢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肩峰、肩胛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茎突和桡骨茎突等。 2.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
1)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2)特点:关节盂浅,肱骨头大,关节囊松驰,运动灵活,容易脱位。
3)运动形式:是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i (2)肘关节:
1)构成:由肱骨的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连结而成。
2)结构特点:它包括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具有一个共同的关节腔。①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组成;②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组成;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及尺骨桡切迹组成。 3)运动形式:屈、伸。
临床意义:伸肘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连一线;屈肘时,三点成等腰三角形。在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上述关系将发生改变。 (3)前臂骨的连结:包括两个关节和前臂骨间膜。 1)桡尺近侧关节:属肘关节。
2)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和桡骨尺切迹组成。
3)前臂骨间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膜,连于桡骨体和尺骨体的相对缘。 4)运动形式:旋前和旋后。 (4)手关节:
1)组成: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2)构成:均由相应名称的骨组成。
3)运动形式:屈、伸、对掌、内收、外展和环转。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共62块。每侧31块,包括髋骨l、股骨l、胫骨l、髌骨l、腓骨1、跗骨7、跖 骨1、趾骨14。
(1)髋骨: 1)位置:位于盆部。 2)形态:属不规则骨。
3)组成: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三块骨的骨体会合于髋臼。
28
4)主要结构:有闭孔、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髂窝、弓状线、耳状面、耻骨梳、耻骨结节、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坐骨支、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等。 临床应用:①耻骨上支、耻骨下支为骨折的易发部位;②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常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2)股骨:
1)位置:位于股部。
2)形态:是人体最粗大的长骨。
3)主要结构:有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体、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髁和外侧髁等。 (3)髌骨:
1)位置:位于股骨下端的前方。
2)形态:呈三角形,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4)胫骨:
1)位置:位于小腿内侧。 2)形态:较粗大,属于长骨。
3)主要结构:有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前缘、内侧面和内踝等。 (5)腓骨:
1)位置:位于小腿外侧。 2)形态:较细小,属于长骨。
3)主要结构:有腓骨头和外踝等。
(6)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为短骨,跖骨、趾骨为长骨。
1)跗骨:距骨1、跟骨1、舟骨l、楔骨3(内侧、中间、外侧楔骨)、骰骨1。 2)跖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2、3、4、5跖骨。
3)趾骨:拇趾2块,其余趾各3块。趾骨命名原则与指骨相同。
下肢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内踝、胫骨粗隆、外踝、腓骨头等。 2.下肢骨的连结
(1)髋骨的连结:两侧髋骨的后部借骶髂关节、韧带与骶骨相连结;前下部借耻骨联合相连结。
1)骶髂关节:由髋骨的耳状面和骶骨的耳状面构成,运动幅度很小。
2)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耻骨间盘等连结而成。女性妊娠期耻骨联合稍有活动性。
(2)骨盆:
1)构成:由左、右髋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及其连结构成。 2)作用:保护盆腔脏器和传递重力等。 3)分部: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4)界线: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及耻骨联合上缘依次连结而成的环形线。它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5)性别差异:从青春期开始,骨盆的形态出现性别差异。(见表3-1)
29
表3-1 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异
项 目 男 性 女 性 小骨盆上口 心形 较大,近似圆形 小骨盆下口 较狭窄 较宽大
骨盆腔 高而窄,呈漏斗形 短而宽,呈圆桶形 耻骨下角 70~75° 80~100°
(3)髋关节:
1)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2)特点:①关节囊厚而坚韧;②表面有韧带加强,前壁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③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3)运动形式:髋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肩关节的基本相同,但运动幅度较小。 (4)膝关节:
1)构成:由股骨和胫骨及髌骨构成。
2)特点:①是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②关节囊宽阔而松驰;③韧带较发达,主要有髌韧带(最强大)、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等;④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3)运动形式:①可作屈、伸运动;②半屈状态下,可作轻度旋内、旋外运动。 (5)小腿骨的连结:
1)组成:①胫腓关节,由胫骨的腓关节面与腓骨头构成;②小腿骨间膜,连结胫骨与腓骨纤维结缔组织膜。
2)特点:胫、腓两骨连结紧密,两骨之间不能作相对运动。
临床应用:腓骨在传导重力方面作用不大,故可作部分切除以用于植骨。
(6)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踝关节:由胫、腓二骨的下端和距骨构成,可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与跗骨间关节协同,可作足内翻和足外翻等运动。 (7)足弓:
1)构成:足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上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称足弓. 2)作用:足弓具有弹性,在行走、跑跳、负重时可起缓冲作用。 临床意义:足弓塌陷成扁平足,跑、跳困难。
第二节 骨骼肌
概述
运动系统的肌属横纹肌;由于附着在骨骼上,亦称骨骼肌;又因接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而产生随意运动,又称随意肌。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都可看作是一个器官。若支配骨骼肌的神经损伤,则骨骼肌瘫痪。
3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