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1 - 图文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1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7:03:52

成年,仅股骨近侧端、肱骨近侧端、髂骨、胸骨和椎骨等处有红骨髓,并保留终身。 临床应用:临床多选髂骨、胸骨作骨髓穿刺,抽取骨髓作化验检查。

2)黄骨髓:呈黄色,由含大量脂肪的结缔组织构成,无造血功能。

6.骨的化学成份和物理特性

(1)化学成分: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 1)有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2)无机质:主要由钙盐构成。 (2)物理特性:

1)弹性和韧性:由有机质决定。 2)坚硬性和脆性:由无机质决定。 (3)年龄差异:

1)成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3:7。这种比例争具有最大的坚硬性、韧性和抗压能力。

2)小儿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1:1。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大,但坚硬性较差。 临床意义:小儿骨不易发生完全性骨折,但易弯曲变形,发生“青枝骨折”。 图3-2骨的构造

3)老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2:8。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少,无机质相对较多,故骨的脆性较大。

临床意义:老人骨易发生完全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7.骨的发生

(1)来源:骨由胚胎期中胚层的间充质发育而成。 (2)方式:主要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

1)膜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增殖成结缔组织膜,然后由膜骨化成骨,如颅盖骨。 2)软骨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形成软骨,再由软骨改建成骨,如四肢骨。 (二)骨连结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结,此称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1.直接连结

(1)连结形式: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直接相连。

(2)特点:骨与骨之间没有腔隙,活动性小或完全不能活动。如颅缝、韧带、椎间盘、耻骨联 骨间膜等。

2.间接连结 又称滑膜关节(简称关节)。

(1)连结形式: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囊相连。

(2)特点:骨与骨之间有腔隙,活动度大。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等。 (3)关节的基本结构:

1)关节面:是构成关节各骨之间的邻接面,表面覆有关节软骨。

23

2)关节囊:为附予关节面周缘的结缔组织囊,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3)关节腔: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呈负压 (4)关节的辅助结构:主要有韧带、关节盘、关节半月板等。

(5)关节的运动形式:主要有①屈和伸;②内收和外展;③旋转;④环转。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 数目:共51块。

组成:由椎骨、肋和胸骨组成。 1.椎骨 (1)数目:

1)成人椎骨:共26块,包括颈椎( Cl~7)、胸椎(T1~12)、腰椎(L1~5)、骶骨(Sl)、尾骨(C01) 2)幼儿椎骨:有33块,其中骶椎5块、尾椎4块,其余与成人相同。 (2)-般形态: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两部之间围成椎孔。 1)椎体:位于椎骨的前部,呈圆柱状。

2)椎弓:位于椎骨的后部,呈半环形。主要结构有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等。

椎间孔:由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有脊神经通过。 椎管:由全部椎孔相连而成,容纳脊髓。 (3)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1)颈椎:①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棘突分叉;②第一颈椎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和棘突;③第二颈椎称枢椎,在椎体上面有一个突向上的齿突;④第七颈椎称隆椎,棘突特别长,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胸椎:有肋凹。

3)腰椎:椎体特别大,棘突水平呈板状。

4)骶骨:呈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主要结构有岬、骶前孔、骶后孔、耳状面、骶管、骶管裂孔和骶角等。

临床应用:骶管麻醉即将药物经骶管裂孔注入骶管。 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2.胸骨 有l块。

(1)位置:位于胸前壁正中。

(2)分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3)主要结构:有胸骨角和颈静脉切迹等。

胸骨角: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的横行突起,它的两侧平对第二肋,常作为计数肋序的标志。

3.肋 有12对,共24块。

(1)形态:属于扁骨,细长,呈弓形,有二缘和二面。 (2)分部:分为前部的肋软骨和后部的肋骨两部分。

(3)主要结构:有肋头、肋沟等,肋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

24

(4)肋的连结:

1)真肋:第1~7肋借肋软骨直接连于胸骨,称真肋。 2)假肋:第8~12肋不连于胸骨,称假肋。 3)浮肋:第11~12肋的前端游离,称浮肋。

肋弓: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的肋软骨缘称肋弓。 胸骨下角:两侧肋弓构成的夹角叫胸骨下角。

躯干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颈静脉切迹、骶角、肋弓等。 (二)躯干骨的连结

躯干骨的全部椎骨连结形成脊柱;全部胸椎、肋和胸骨连结形成胸廓。 1.脊柱位于躯干后壁的正中,为躯干的中轴,有支持、运动和保护功能。

(1)椎骨间的连结:椎骨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结。

1)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它既可连结椎体,又可使椎体间有少量运动。

临床意义:由于猛力弯腰等原因致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可突向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临床称椎间盘脱出症。

2)韧带:连结椎骨的韧带有三条长韧带和两条短韧带,俗称三长两短:①长韧带,即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②短韧带,即黄韧带、棘间韧带。

临床应用:施行腰部椎管穿刺时,需依次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结构。 3)关节:主要有关节突关节、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 (2)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但从骶骨耳状面以下又逐渐缩小。

2)后面观:可见棘突纵行排列成一条直线,呈叠瓦状排列。各部棘突的倾斜角度有所不同,胸椎斜向后下方,腰椎水平,临床行椎间穿刺时应注意。

3)侧面观:可见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3)脊柱的运动:

1)运动特点:相邻两个椎骨之间运动幅度较小,但整体运动幅度较大。 2)运动形式: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

2.胸廓 有支持人体、保护胸、腹腔脏器及参与呼吸运动等作用。

(1)胸廓的整体观:

1)形状:呈圆锥形,前后略扁,上窄下宽。

2)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及颈静脉切迹共同围成。

3)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Il对肋的前端、两侧肋弓及剑突共同围成。 4)肋间隙:即相邻肋之间的间隙。

5)异常胸廓:如“桶状胸”、“鸡胸”和“漏斗胸”等,因肺气肿、佝偻病等而造成。 (2)胸廓的运动:

1)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呼吸运动。 2)运动的动力:为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

25

3)运动原理:由于肋的位置向前下倾斜,当吸气肌收缩时,肋前端上举,胸廓扩大,引起吸气;呼气肌收缩或胸廓弹性回位时,肋前端下降,胸廓缩小,引起呼气。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骨共23块(未包括3对听小骨),由骨连结相连成颅。它位于脊柱的上方,借寰枕与脊柱相连。 (一)颅的分部与组成

1.分部 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 (2)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 2.组成 简表如下: 脑颅:顶骨2、颞骨2、额骨l、枕骨l、蝶骨l、筛骨l

颅 面颅:鼻骨2、泪骨2、颧骨2、腭骨2、下鼻甲2、上颌骨2、

下颌骨1、梨骨1、舌骨1

(二)部分颅骨的形态结构 1.颧骨

(1)分部: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

(2)主要结构:有外耳门、外耳道、乳突、内耳门、内耳道、下颌窝等。 2.下颌骨

(1)分部: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

(2)主要结构:有牙槽弓、牙槽、下颌角、髁突、下颌孔、下颌管和颏孔等。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内面观 主要结构有上矢状窦沟等。

2.颅盖外面观 主要结构有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

颅囟:新生儿的颅盖骨骨化尚未全部完成,骨与骨之间有结缔组织膜,称颅囟,如前囟、后囟等。

3.颅底内面观 凹凸不平,骨质厚薄不一,由前向后可依次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主要结构有筛板和筛孔等。

(2)颅中窝:主要结构有蝶骨体、垂体窝、鞍背、破裂孔、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3)颅后窝:主要结构有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和内耳门等。

4.颅底外面观 凹凸不平,可分前、后两区。主要结构有牙槽弓、鼻后孔、枕骨大孔、枕髁、枕外隆凸、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下颌窝等。

5.颅的侧面观 主要结构有外耳门、颧弓、翼点、颞窝和颞下窝等结构。

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邻接处,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受外力损伤而致颅内出血。

6.颅的前面观 主要结构有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等。

(1)眶:略呈四棱锥形,容纳视器。主要结构有眶尖、眶口、眶上缘、眶上孔(眶上切迹)、眶下缘、眶下孔、眶上裂、眶下裂和泪囊窝等。

26

搜索更多关于: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1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成年,仅股骨近侧端、肱骨近侧端、髂骨、胸骨和椎骨等处有红骨髓,并保留终身。 临床应用:临床多选髂骨、胸骨作骨髓穿刺,抽取骨髓作化验检查。 2)黄骨髓:呈黄色,由含大量脂肪的结缔组织构成,无造血功能。 6.骨的化学成份和物理特性 (1)化学成分: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 1)有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2)无机质:主要由钙盐构成。 (2)物理特性: 1)弹性和韧性:由有机质决定。 2)坚硬性和脆性:由无机质决定。 (3)年龄差异: 1)成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3:7。这种比例争具有最大的坚硬性、韧性和抗压能力。 2)小儿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1:1。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大,但坚硬性较差。 临床意义:小儿骨不易发生完全性骨折,但易弯曲变形,发生“青枝骨折”。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