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纲要1 - 图文
9.牙周组织
(1)构成: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三部分。 (2)作用:牙周组织对牙有保护、支持和固定作用。 (六)口腔腺(唾液腺)
口腔腺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 1.腮腺
(1)特点:是最大的唾液腺。
(2)位置:位于耳的前下方及下颌支内侧。
(3)腮腺管行程与开口:从腮腺前缘发出,穿过颊肌,在适对上颌第二磨牙处开口于颊粘 2.下颌下腺
(1)位置:位于下颌体下缘后部的下方。
(2)导管开口:其腺管开口于口腔底的舌下阜。 3.舌下腺
(1)位置: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
(2)导管开口:该腺管开口于口腔底的舌下襞和舌下阜。
三、咽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管的共同通道。它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位于第l~6颈椎前方,长约12cm。前壁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并相应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一)鼻咽
1.结构 侧壁有咽鼓管咽口、咽隐窝等结构;后上壁粘膜内有咽扁桃体。
2.交通 向前经左、右鼻后孔通左、右鼻腔;向两侧经左、右咽鼓管咽口,沿左、右咽鼓管通左、右中耳鼓室。 (二)口咽
1.结构 侧壁有腭扁桃体。 (1)腭扁桃体
1)位置: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2)形态:呈卵圆形。
3)构成: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 临床意义:易感染化脓。 (2)咽淋巴环
1)组成:由舌扁桃体、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组成。 2)位置:在鼻腔、口腔通咽处。 3)功能:具有防御功能。
2.交通: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向上通鼻咽,向下通喉咽。 (三)喉咽
1.结构 前壁喉口两侧各有一梨状隐窝。
2.交通 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上通口咽,向下通食管。
70
四、食管
(一)形态、位置和分部
1.形态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其肌层上段为骨骼肌,下段为平滑肌,中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构成
2.位置 食管在第6颈椎下缘续于咽,沿脊柱前面下降入胸腔,并经膈食管裂孔入腹腔,接胃的贲门。
3.分部 依其所在部位,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二)生理狭窄
食管有三处生理狭窄(见表4-3)。
表4-3 食管生理狭窄
名 称 部 位 至切牙距离 第一处狭窄 食管起始处 约15cm 第二处狭窄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约25cm
第三处狭窄 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约40cm
临床意义:①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②是异物易滞留之处;③是食管易损伤的部位。
五、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为膨大的部分,具有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1.形态 胃有两壁、两缘、两口。 (1)两壁:即前壁和后壁。
(2)上缘:凹向右上,称胃小弯,其最低处称角切迹。 (3)下缘: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 (4)入口:又称贲门,与食管相续。 (5)出口:又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
2.分部 胃可分为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部包括幽门窦和幽门管两部分,临床称胃窦。 (二)胃的位置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中部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此处是胃的触诊部位。
(三)胃的微细结构
胃壁有四层结构,其主要特点是粘膜具有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和大量胃腺,肌层较厚。 1.粘膜 在活体呈淡红色,形成许多皱襞,表面有许多呈孔状的胃小凹,小凹底有胃腺的开口。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分泌粘液。
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表面的粘液层共同构成胃粘膜屏障。它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自身的侵蚀和消化。
7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