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专练:《论语》选读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专练:《论语》选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9:45:04

浙江省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专练:《论语》选读

一(杭州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礼乐治国。(礼乐教化)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

答案: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1分)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1分)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1分)

二.(浙江省嘉兴市2013届高三二模测试)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2分) 答案:中和/中庸/中庸之道

2.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看法。(3分)

答案: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论角度讲的。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1分)淳朴人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1分),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分)

三.(宁波市鄞州区2013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1)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

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2)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3)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朱熹《四书集注》) (4)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1.请根据论述(1),作出你的判断,请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2分)

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1分)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

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1分) 2.阅读选文(2)和名家评点(3)(4),请结合选文(2),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80字以内)(3分)

答案: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

为依

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意见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

的依 据。

四.(浙江省衢州二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这三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中庸______思想。(1分) 2.结合上面三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答案:中庸之道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调和,是要在礼与义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1分)中庸的和是指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1分)要求主事

者倾听不同意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1分)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1分)

五.(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届高三10月测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孟子·万章》)

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 答案:知人(多层面了解交往对象)。 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

答案: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经历(所由)、兴趣习惯(所安)等多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就能够正确地认识一个人。而孟子则强调要“知人论世”,认为仅以“颂其诗,读其书”来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应该说,孔子的观点务实而可行,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都是值得为难借鉴的。

六.(2013年绍兴一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答案:孔子:重义轻利 ; 韩非子:重利轻义。

2.有人认为材料2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不同意。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利,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

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

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1)①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1分) 答案: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

②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2分)

答案:“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标准。如此多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显然不现实,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

(2)上面的语段对孔子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案:正确。“君子”的标准很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君子”一词的确寄予了孔子的美好理想,从某个角度来讲,孔子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理想,才使人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问题。(5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观点?请联系上面两

段对话回答。(2分)

答案:孔子认为人的言谈举止必须有一个原则,即“礼”,只有约束才能使行为合乎礼,才能真正为仁。

(2)你认为这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为什么?(3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表现,如彬彬有礼、重德内修、孝悌尊长等,无不是礼在行为中的体现。礼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虽然它有固守等级不合现代社会的消极方面,但我们只要批判地继承就是合适的。

示例二:不合适。礼作为当时的行为准则很好地稳固了统治者的统治,比如人际关系、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但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行为准则也趋于多元化,以礼作为唯一僵化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1)①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答案:犯上作乱

②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3分)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专练:《论语》选读 一(杭州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礼乐治国。(礼乐教化)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