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天赋+发挥
你怎样来防止它的发生?等等 等等。
一项“能力发现剖析检验”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的几种天赋。
天赋本身无所谓优劣,必须摆正位置,必须和自己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变成一种优势。如果摆错了位置,这些较强的天赋反而可能成为缺点。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一个追求变化、富于想象力的人,如果去做统计、仓库保管员,他的天赋就完全没有意义,而且会降低他的职业满意度,妨碍他的职业成就;而一个天性内敛、不喜欢沟通和交际的人,如果非要去登台演讲或者从事销售工作,他的天赋就会变成显著的弱点,工作就变成对他的一种摧残。荷兰著名印象画派画家文森特·梵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义:“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不具有天赋。”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就把自己从不适合自己大世俗世界中拯救出来,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世界中。在那里,他的古怪性格,他的偏执心态,他的神经质,他的疯狂,都被赋予了一种意义、一种内在的合理性。他创作了包括《向日葵》等名画在内的许多富有独创性的作品。在许多普通人看来是一种“缺点”的天赋,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最终造就了这个天才。
盖洛普公司对全球63个国家、101家企业、170多万名员工的研究资料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发挥了自己的天
赋。80%的人的大部分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就是没有使用正确方法发掘出来。大部分人的天赋不是被浪费就是被摆错了地方,这是他们不成功的关键原因。
为什么有许多人才会在职场被埋没掉?因为大多数的组织都建立在两项错误看待员工的前提之上:第一、每个人经过学习几乎都能胜任每件事;第二、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最弱的领域。事实不尽然。许多公司花大钱培训员工,以弥补其能力的缺陷。但实际上,改善员工的缺点只是“损害控制”,却不是能力开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无助于使员工或组织达到世界水准。
因此,盖洛普公司提出正确的职场训练原则:每个人上的天赋都是持久而独特的;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这两条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长想子女成才,首先要结合孩子独有的天赋。后天培养与先天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逆天赋而行,则劳而无功,也许你付出99%的汗水,但是那1%的机遇就是无法涌现。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其教子著作《傅雷家书》享誉海内外。傅雷对教育子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逆天而行,那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傅雷在给周宗荷的信中写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
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傅聪还在三四岁时,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开始为傅聪铺筑人生之路了。起先,傅雷曾让傅聪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谁知傅聪不是绘画的料,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那些习作几乎都是鬼画桃符、乱笔涂鸦,丝毫没有显露出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而与此同时,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则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发现儿子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依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而此时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即一扫而光。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画改学钢琴,此时傅聪已7岁半了。但傅聪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肯定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终认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在傅雷的精心教育下,傅聪脱颖而出。1953年夏天,经过选拔, 19岁的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
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获得了三等奖。21岁时,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三等奖,震惊中外乐坛。天赋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资质,与家长具有的社会资源无关。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有某个方面的资源,就希望孩子向这方向去发展,但是如果孩子的天赋优势不在这个领域,就会造成孩子劳而无功。孩子的不成功,往往不是孩子自身不努力,而是家长选择的错误。每个负责的家长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孩子的天赋,尊重天赋,为孩子的天赋发挥创造条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