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课本P94页例1及95页“做一做”。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即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很注意生活现实,以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为例题,采用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较为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习过统计表的认识、并能把统计表的内容用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整理与比较,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解释统计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活动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能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表示数据,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统计数据准确地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 能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统计图,并对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课型:
探索交流课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中寻找有关统计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表示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并比较各种统计方法的优劣,使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和统计
表各自的作用、优点;教学时,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用统计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拉进师生距离,激发孩子学习欲望。 1、谈话拉进师生之间距离。
孩子们,你们好!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工作之余我经常读书、旅游,还喜欢和孩子们做朋友,最喜欢的就是用手机或者相机捕捉生活周边的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我平时拍摄的照片,供大家欣赏一下。
2、课件播放影集,抛出问题:孩子们,图片上的景色和你生活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孩子说出:图片上面的景色看起来比平时见到的要漂亮很多! 3、教师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师:是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阳光、草坪、鲜花,甚至公路、泥泞;当然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只是我们经常被生活中的不快所蒙蔽,心灵得不到舒展,视线不够长远,以致于对身边的美好熟视无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允许我带领大家一起朗诵这句我最喜欢的话。
(带领孩子们朗诵。) 师说:“今天,我们要共同发现课堂中的美!你认为课堂中,怎么表现在课堂中才是最美的?”
(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师:好,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尽情展现你的美。今天张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教育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工作。在这一环节,我从同学们身边的景物照片入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周边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课堂中怎样表现才是最美的,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而且让学生明白“美”不仅存在于生活,还存在于课堂;“美”不但存在于外表,还体现在我们细微的行动中。) (二)导入新课
1、和学生交流今天的天气,问:今天的天气情况,在天气预报上应该用什么图标表示?
学生回答:太阳
老师请学生回答,还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图标。 2、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 师生交流,看谁认识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3、在图例中,把各种天气情况放在一起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知道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很快说出来么?如果不能,你怎么样才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抛出问题:如果想知道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
天?激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白,混杂的图形不能很快回答出问题,必须把各种天气进行分类,这就让学生萌发了必须要整理数据的想法,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但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探索发现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要怎么记下来才让人觉得非常清楚。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你怎样可以严谨的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 (2)表示数据。 学生汇报展示。
①、可以做成统计表。 ②、可以用图示表示出来。 ③、可以做成统计图。 (3)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做的棒极了!我非常佩服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现在同学们把数据都表示的很清楚了。那么图示表示和统计图表示两种方法哪种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更直观清楚。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直观清楚的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及差异。) 2、绘制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空白统计图。
师:大家看这一个空白统计图,你首先看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标题、横轴和纵轴。
师:棒极了,所以我们在做统计图的时候,首先要绘制出横轴和纵轴,那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在横轴上表示天气的各种情况;在纵轴上定刻度。 师:那么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我们该怎么定刻度呢? 引导学生回答,一格代表一天。
教师肯定之后,表示一格代表一天也就是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写类别,画直条。
(板书: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横轴、纵轴、直条组成。) (2)、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组织学生回忆刚才我们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说出绘制统计图的步骤,找学生回答。
①、画纵轴和横轴。 ②、定刻度。(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③、写类别,画直条。
(3)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讨论:比较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能够直接看出数据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不但能够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看出数据的差异。
(设计意图:比较统计图的优劣和绘制条形统计图,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图示统计图是学生很久之前接触的内容,学生或许已经忘记,但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看书解决。比较统计图的优劣,这样在学生意识中更能够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一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并自主探索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完成条形统计图。 (五)评价反馈
谈谈你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清楚的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据存在的差异。 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横轴、纵轴、直条组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