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作者:何正军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12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甘肃玉门,古之羌笛之城,现在,一个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故事又在传响。 转型升级,困境重生。如今,经过再次创业,玉门市已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路。 1957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之城。
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又当如何?
1995年以后,玉门石油资源濒临枯竭,1998年,原煤产量仅为38万吨。
矿竭城衰、油枯人散。油田生活基地和市政单位搬迁,玉门经济发展和社会布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围绕油田、服务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石化下游开发等工业企业和糖酒、五金、饮服等商贸服务企业绝大多数破产倒闭,人才大量流失。新世纪之交,玉门市政府驻地也搬迁至78公里之外原玉门县址——玉门镇。
玉门市政府的新驻地,被称为“世界风口”。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玉门市加快发展新能源,推进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基地建设,2010年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玉门又重点发展黑色有色冶金、煤化工、建材非金属等现代高载能循环经济产业,依托老市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闲置资产,发展机械加工、矿选冶炼、建筑建材、石油转化等配套产业,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如今,玉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涅槃重生。
玉门,历史悠久,亘古迭今。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声名远扬、流传千古。不仅如此,玉门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然而,面对石油资源的枯竭,这个靠石油而生的城市不得不另谋生计。 荣耀:曾经半个世纪的辉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