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复习题及答案
准确音调歌唱;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 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
2.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 些?举例说明。
答:表现性目标的的制定准则是情境与 任务的双维度制定,即交代儿童需要完 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 举例(略)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写出双圈舞“德国波尔卡”的动作说 明。
答:动作说明:
A前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顺时针 走。
A后半段:全体幼儿拉手朝逆时针 走。
B前半段:里圈左手搭前面舞伴的 左肩,右手拉右边舞伴的手;外圈左手 拉左边舞伴的手,右手侧平举。双圈共 同朝顺时针方向走。 B后半段:反向同B前半段。
5 / 26
C段:里圈拍腿二下,拍手一下, 拍左右侧一下。
在里圈舞伴的右边,外圈左侧身八 拍进里圈,右侧身八拍出里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 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加登纳认为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
是:(O-l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2.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曲式结构)、力度、(速度)。
3.要求幼儿关注的节奏型包括(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先密后疏的节奏型)、(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型)和(休止符).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三段式)、(回旋式)。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打击乐和舞蹈中的多层次)、(音层厚与薄得比较)、以及(多声部歌唱).7.在幼儿园音乐教案中运用铺垫手法有两种目的,第一,(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第二,(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音乐作品的形式性: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2.故事性歌曲:指那些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6 / 26
3.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4.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指向目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5.技能:指做身体动作、咽喉肌肉控制、打击乐器的肌肉动作等的能力,它们本身与音乐可以毫无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
答:(1)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2)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3)早期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歌词创编活动可能存在的两种偏差是什么?
答:(1)使音乐活动变成语言活动;(2)在新学歌曲活动中就进入歌词创编。 3.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是什么?答:(1)形式规限标准;(2)意象思维标准;(3)以身体动作呈现方式为主,以其它呈现方式为辅标准。
4.用身体动作与嗓音表达轻重的区别是什么?
答: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轻重的情绪状态是高涨与控制;然而在用嗓音表达轻重时,无论是唱重还是唱轻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各种变化,累积有关音乐速度的经验;
(2)通过歌唱、身体动作制作方式体会 速度的变化。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体态律动学的二个主要内容是什 么?
7 / 26
答:(1)身体动作。身体动作的基本语 汇包括两类:非移动动作和移动动作。 非移动动作语汇包括:拍手、摇摆、晃 动、指挥、弯曲、转身、踏步、说话、 歌唱;移动动作语汇包括走、跑、跳、 蹦、跃、奔腾、滑行等。非移动动作与 移动动作结合可以构成大量的动作可能 性。
(2)实践活动。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的活动:第一,意识身体各个部位的活 动;第二,意识空间和时间的活动;第 三,意识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活动;第 四,意识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的活动; 第五,意识节奏长短的活动。 2.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行为目标的制定准则是行为与内容 的双维度制定,“行为”是指要求儿童 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容”是指这种行 为所适用的领域。在制定行为目标时在 行为维度又有以下二个准则:第一,指
8 / 2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