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生物》4月第01期(考点11-16)

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生物》4月第01期(考点11-16)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2:30:23

【详解】

A、A 或a 为等位基因,其中的每对碱基都可能改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往往性别相关联,未必都有性别决定有关,C错误; D、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考点15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 B.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①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经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的戊。 【详解】

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

17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E,共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正确;

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普通小麦 6n=42,记为 42E;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M,长穗偃麦草中某条染色体含有抗虫基因。下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不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 F1为四倍体 B.①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3M或4M D.③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后即可得到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①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经过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的戊。 【详解】

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F1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育,因此①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能处

18

理萌发的种子,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乙中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M,因此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C错误; D、③过程利用辐射诱发染色体发生易位和数目变异后可得到戊,D正确。 故选D。

3.(广东省2020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簇毛麦(二倍体)具有许多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具有的 优良基因,如抗白粉病基因。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如下:

(1)杂交产生的F1代是__________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F1代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而不是同一物种。

(2)为了使F1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__________对F1代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为鉴定该处理措施的效果,可取其芽尖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__________期细胞,并与未处理的F1进行染色体比较。

(3)对可育植株进行辐射等处理后,发现来自簇毛麦1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e)移到了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基因与另一个抗白粉病基因________(不/—定/不一定)发生分离,最终可形成__________种配子,其中含有抗白粉病基因(e)配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

【答案】(1)四 ABDV 生殖隔离 (2)秋水仙素(或低温) 有丝分裂中

(3)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不一定 4 e、ee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二倍体簇毛麦(VV)→F1代是异源四倍体植株,其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BDV。

19

2、F1代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为了使F1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秋水仙素对F1代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

3、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详解】

(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产生的配子是ABD,而簇毛麦是二倍体,产生配子是V,所以子代染色体组成是ABDV,异源四倍体;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说明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不是同一物种。

(2)为了使F1代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对F1代幼苗进行诱导处理,抑制纺锤丝的形成,达到染色体加倍的目的;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3)自簇毛麦1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e)移到了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是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转移,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由于两个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同源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发生含有两个e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两个子细胞,也可能含有两个e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一极,所以形成4种配子;两个抗白粉病的基因不一定发生分离;含有抗病基因的基因组成是e和ee。 【点睛】

本题结合育种流程图,考查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结合基因分离定律解决多倍体育种的问题,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解决变异植株产生配子的问题。

考点1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福建省漳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在线质检)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揭示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B.细菌的抗药性突变都是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C.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详解】 A、A 或a 为等位基因,其中的每对碱基都可能改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 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往往性别相关联,未必都有性别决定有关,C错误; D、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考点15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 B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