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学史
1.比较检字法部首与文字学部首的异同
异:
1.文字学部首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检字法部首则依笔画多少来安排,例如《说文解字》按六书的原则“从一到亥”逐一分析所收的字,凡偏旁相同的归一部.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如将\页,面.首\又,左.支\等排列在一起.同一部首内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相同的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即按形体相似或意义相关来排列先后.,例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如木,柢,根,末,果,杈,条,枚.其次再列木制品.每部同类中字的排列,则是据义系联,即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言”部:讥,诬,诽,谤等.而近代的字典则按笔画从一画到十二画以上来划分部首,每一部首内又按照字剩余笔画数来排列汉字
2.文字学部首按照六书的体系,以小篆形体为依据,部首是汉字的表意部分,对解释字义有帮助.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例将\甥\和\舅\都归为男部,是按意符归字。检字法部首以楷书形体为依据,自然结构外形独立,字形与大部分字义无关.如《康熙字典》将\甥\归入生部,舅归入臼部。“随”在《说文解字》中归如部而在《康熙字典》中归入“阜”部,也同样可以看出前者按字义分类汉字,后者厕以形体分类汉字 3文字学部首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共分540个部首,《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列法.而《康熙字典》的检字法部首只有214部。 同:
1.把汉字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按形体相似或意义相关来排列先后.每一个部首内的字又按意义的类别排列先后.《康熙字典》根据字的笔画数来排列部首以及同一部首中的汉字。都使数以万计的汉字都有了科学的分类.
2.都根据部首分类汉字。文字学部首“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纂方式被检字法部首继承,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数繁多,字形结构复杂多样,许慎的文字学部首根据\六书\的原则逐一分析所收的汉字,凡偏旁相同的归为一部.《康熙字典》则根据楷书字的部首笔画数把汉字归类。他们都用偏旁来分类汉字。
2简述荀子语言学理论的要点
我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在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这些语言理论,特别是荀子在《正名篇》篇中所阐释的语言理论,直到今天,还有重大影响。荀子说“以名举实”即用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概念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别别名。在确定名称时,荀子认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明确区分了词和词组。同时,荀子还认识到词语句子的区别,要用句子来表达意思。辨说则要“不异实名”即必须是同一对象,同一概念。
《荀子·正名篇》叙述的第一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荀子说:“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故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故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荀子强调名称和客观事物不存在本质和必然联系。否则世界各地的语言都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语言,是用各种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同一客观事物的。可见,名称不过是人类社会为了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事物的命名也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就行了。约定俗成后也就名实相符了。但是,名称也有好坏之分,如果说出名称来,人们很容易知道它的意义,那就是好的名称,相反则是坏的名称。这就是“名”和“实”的问题。这就是语言的本质特征--社会性。
荀子的第二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唯其具有名族特性,所以各个具体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唯其具有人类共性,所以通过语言的翻译,不同的名族是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地域辽阔,必然产生不同的方言,这样就产生了“居楚则楚,居越而越”的现象。荀子说:“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
相期也。”“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这句话是说人类既然同类,而又具有同样的感觉 ,人们五官接触万物所抽象出来的特征自然也无不同,人类的概念都可以对应。依照汉族的习惯,万物都加上了名称,其他不同民族也可以依照这些名称找出他们对应的名称,然后就可以相互交流了。
荀子的第三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稳固性,同时又是发展的。荀子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与旧名,有作于新名。”即语言具有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的。统治者更换,他一定维持原有词汇,保存他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他有必然创造一些新词,以适应新的事物。他把词的维护和创造归功于统治者自然是不正确的,但是他认为原有词汇必须维持,新词必须创造是对的 。
百家争名的战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黄金时代,卓越的文学理论在这时产生是很自然的,荀子的《正名篇》这样卓越的语言学见解为中国语言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论述雅学源流以及<<尔雅>>的价值
在先秦的社会,人们得书很难,由于简策的笨重,传下来的也很少。《诗》《书》之类的大部分著作时代还不远,人们都能看的懂。因此春秋战国出现的一些零星词义释义资料后来被编成了单一的条目,保存在了战国中期的《尸子》等著作中。到了汉代,文字简化,纸出现,简策多了。同时汉代崇尚经学,在学校定立五经,而五经离当时很远了,词义的时代性,使五经不能按当时的意义解释,需要根据前人口口相传下来的关于经义的解释来理解五经,训诂学由此兴起。“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尓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的书名由此得来。《尔雅》作为一本训诂汇编,她是将训诂集结整理而得,并不断的得到后代人的修改和完善。而《尔雅》的编辑体例和训释方式被后代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即时地记录了新的词语。雅书多至百余种,形成了中国语言学史上重要的一支——雅学。晋代郭璞为《尔雅》作注,清代邵晋涵博引群书,作《尔雅正义》。郝懿行遵守“凡声同之字,古多通用\的原则,作《尔雅义疏》。汉末魏晋时期,仿《尔雅》体例出现《小尔雅》。到了清代《小尔雅》的研究发展起来,有朱骏声《小尔雅约注》等。魏太和年间,魏张辑根据《尔雅》的分类,补充《尔雅》所未备的训诂作《广雅》。《广雅》只在种类的范围和训诂方面与《尔雅》稍有不同。段玉裁的《广雅疏证序》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冲破历代学者重形不重音的观点,提出了同义字概念。陆佃《埤雅》专释名物,寻求得名之由,考证精博。明代方以智《通雅》是百科词典类训诂专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朱谋的 《骈雅》专释双音词语,包括一部分连绵词。《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等对《尔雅》的补充和一系列作注作疏的著作共同构成了雅学。
《尔雅》的价值: 其一,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編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多词条分成了19个义类或事类。后代此类辞书几乎都模仿了这种分类法。作为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它的较为科学的、清楚的义类系统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二,对词义的解释极素平实,全书“不语怪力乱神”。在《尔雅》中,使用并保存下来的训诂条例、训诂方法、释义方式可以看作是训诂学发展的源头。其三,保存了很多先秦古义,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的有用的工具书。对先秦典籍中词汇中语法意义的探讨以及词汇史的研究,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其四,保存了一些天文、地理、历法、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家庭形态、社会形态。这对我们了解先秦时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使历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产生了兴趣,另外也为后来的训诂学家,词书编纂者注意这一方面的研究作出了榜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